丹棱古称齐乐郡,因城北“红色有棱、状若飞旗”的赤岩山而得名,面积449.28平方公里,辖5个乡(镇)、50个村(社区),661个基层党组织、9178名党员,总人口16.3万人,城镇化率45.5%,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县和省级文明城市。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隋开皇12年建县(公元592年),距今已有1433年的历史,是南宋史学家李焘、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故乡,丹棱人杨素建“大雅堂”,成语“难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
城乡融合,特色鲜明。入选全省首批县域内城乡融合改革发展试点县,城乡公交覆盖率、天然气通村率、便民服务达标率100%,农村人均收入连续8年居全省高收入组。2023年省社科院对80个县域开展评估,丹棱共同富裕指数排名第二、城乡共享指数排名第三。
产业兴盛,发展迅猛。集群发展晶硅光伏、锂电新材料产业,现有省级经开区1个、规上工业企业7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规划建设粮油现代农业园区4万亩,发展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24万亩。老峨山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幸福古村入选天府旅游名村,荣获第19届精瑞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环境署亚洲都市景观奖。
区位独特,交通便捷。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属成都1小时经济圈,坐拥双流国际机场、天府机场,半小时达眉山东站、蒲江高铁站,境内S40广洪高速、G351线横跨东西,S401线丹蒲路、S104线丹名路纵贯南北,正努力推进成峨高速等建设。
2024年,全县GDP实现102亿元,增长8.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3.6个、2.9个、1.6个百分点,全市第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6%,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63亿元,增长15.7%;社消零总额完成27.3亿元,增长4.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亿元,增长6.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7.2%。2024年度,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运行监测中,丹棱排名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