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正文
丹棱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县农机局 发表时间:2011-11-30 16:03 【字号:  

农业机械是构成农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副产品商品率、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的重要物质技术手段,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丹棱县农业机械化事业自六十年代初开创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推广、培训、质量监督、销售\维修、安全监理在内的服务体系,已具有较强的农业机械化服务能力。进入“十五”期间,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对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央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丹棱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今后五年全县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协调、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农业机械化“十五”发展实践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制定丹棱县2006—2010年发展机械化的“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条件

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截止2004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0万千瓦,亩均0.4千瓦,其中拖拉机531台/8261千瓦;耕作机械759台/9092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687台/33507千瓦;提灌机械1659台/13789千瓦;2004年农机经营总收入1653万元。

二、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达到3035元,广大农民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在住房、家庭设施、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方面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了减轻体力劳动的负担,方便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购买适合当地的农业机械,既有思想基础又有经济基础。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县陶瓷、芒硝等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得到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步下降,给农业生产逐步走向集中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机遇。

四、农机产业化逐步形成。以运输、农产品加工、农机修理、农田作业为主的专业户逐步增加。以机耕、机灌为主的服务组织现已经形成,以大型机械为主的服务组正在孕育。总之,农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有了广阔的前景,必将形成向农业机械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五、乡村机耕道建设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丹棱县的乡村机耕道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已达到1694公里,村通率达到88%,社通率66%;其中水泥机耕道达到472公里,基本解决了农民出行难。这些机耕道的建设为农业运输机械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奠定了物质基础。

六、农业机械化管理步入法制轨道

继农业部、财政部于2004年4月5日发布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以来,中央又于2004年11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胜利召开,对农业的重视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些政策、法律的出台给农机一个新的定位,使农机享受到了农业领域相关扶持政策,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使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管理步入了法制轨道。

第二章 丹棱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发展的原则。农业机械化发展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与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农机的积极性相结合;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与先进的农耕、农艺技术要求相结合,农业机械的发展要做到大、中、小、微型相结合。以机耕、机播、机收、机灌、储藏、加工、农机抗灾减灾为主要内容,努力发展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农机的执法力度,使农机化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努力完善农机管理体制和服务队伍,不断增强农机部门的综合实力和凝聚力,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各项指标。

第三章 丹棱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

从我县农业生产及其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总目标是:2010年在可以使用农业机械的项目中,基本实现化,也就是农机作业水平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1、可以使用机械作业的耕地,基本实现机械化。

2、水稻、小麦播种可用机械操作的基本实现机械化。

3、农业灌溉基本实现机械化。

4、植物保护在可作业面积上基本实现机械化。

5、水稻、小麦脱粒可用机械作业的基本实现机械化。

6、农村农副产品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

7、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8、农村机耕道形成网络,确保农机作业的完成。

我县农机化的发展:按照三步走的思路来确定。第一步从2006年到2007年的两年间,使农机化在全县的产业中占有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效益,即在农业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在经济和耕作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基本实现收获、机耕机械化,机电提灌更新改造取得新发展,机电提灌面积稳步增长,达7.8万亩,占非自流灌溉面积的80%,基本实现灌溉机械化,使农机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在平坝地区体现出来。

第二步到2009年,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平坝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农机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要初具规模,农机化的规模效益得以正常发挥,农业生产抗灾夺丰收的能力得以最大加强。

第三步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指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0%以上,这一时期是我县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时期,农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后继续得到改善,广大农民对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投入能力日益提高。以播种、脱粒、收获、水稻栽植、灌溉、植保构成的种植业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以上。特别是脱粒、播种、植保、水果保鲜、茶叶加工、收获机械化将得到更大发展。水稻栽播技术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将会取得新的进展。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需完成的主要任务

一是逐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装备状况。“十一五”期间,在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同时,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充实农业机械类型,调整主机与配套机具的比例,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含量。到201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3万千瓦;排灌动力达到18300千瓦;耕整机械达到626台;收割机械达到19台;植保机械达到248台;机动脱粒机械达到12650台;运输机械达到879台。

二是加快提高农机化水平。到2010年,全县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其中: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46.9%;收割机械化水平实现零的突破达到9%;播种机械化达到40.5%;提灌机械化水平达到97%;加工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植保机械化水平达到75%;运输机械化水平达到96%;脱粒机械化水平达到95%。

三是在五年间更新改造机电提灌站56处,新修提灌站20处。

四是实现果蔬保鲜70吨。

五是新建乡村机耕道203公里,硬化乡村机耕道414.5公里。

六是实现节水灌溉5000亩。

七是大量推广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技术装备和农产品干燥技术设备。

第五章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战备措施

1、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同时,应对农业机械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要形成共识,并把实现农业机械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县农机局负责领导协调全县农机化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应成立乡镇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把农机化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实施督查考核。按照上级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切实可行的农机化规划和年度目标,逐步实施,并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2、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服务体系是农业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份。我们要切实按照《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规定,形成以县为中心,乡(镇)为骨架,村社为网络的完整的农机化服务体系,要充实和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和农机技术学校,增强活力、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有偿服务,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3、搞好机电提灌设备的更新改造。我县拥有机电提灌设备211台/3022千瓦,为全县15万亩水稻的栽播和管理起到很大作用,但现在经过调查摸底绝大多数已经老化、效率低、能耗高,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下大力气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型高效、低能耗的提灌设备,增强抗灾保丰收的服务能力。

4、搞好乡村机耕道建设。乡村机耕道在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还有一部份路面质量差,而且还有许多断头路,特别是与周边地县相连的道路状况更差,影响到了农机作业。在乡村耕道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的原则,统筹规划、严格技术标准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严格资金管理。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我县乡村机耕道建设,为农机作业创造条件。

5、加强农机安全监理,促进农机安全作业。农机监理是农机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搞好农机安全监理是农机化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搞好农机安全互助组织工作,保障广大农机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6、改善农机教育条件。积极开展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人员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改善农机培训工作,以传授农机操作技能、培养机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标。提高培训能力和质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7、深入改革,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农机化发展资金。我县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农民还不很富裕,投入大量资金还比较困难。发展农机化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投资体制,采取受益者为主,国家资金作启动,示范、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为补充,具有相对稳定的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来源。采取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农机化发展资金,从而推动农机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六章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具体规划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全县幅员面积4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5万亩。县境地貌有山区、丘陵、平坝三种,海拔最高处1142米,最低处450米,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平坝区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丘陵和山区气候与坝区相比,常年日平均气温相差2—3度,农作物生长期相对较长;平坝地区交通发达,农机作业方便快捷,丘陵和山区交通不便,农机作业相对困难。这些差异决定了在实现机械化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地方的特点和经济条件,采取划片分区的实施步骤。

1、平坝区:该区辖5个乡镇21个村145个经济社,有耕地面积4万亩,其中田2.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5.5%。这些村社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大部分耕地以自流灌溉为主,经济较发达,条件较好,是我县粮食的主要生产地。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和各种水果。这些地方有一定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农业生产对农机化的依赖性较强,今后这些地方的发展重点是机收、机耕、机播、水果保鲜等为主要内容。到2007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2、丘陵区:该区辖9个乡镇76个村537个经济社,有耕地面积15.5万亩,其中田10.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1%。该区丘陵密布,间有少许平坝,主要生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红苕、豆类和各种水果等。该区的发展重点是提灌机械,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机械、植保机械、小型耕作机械、小型收割机械、玉米脱粒机械、化肥深施机械等。到2008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3、山区:该区辖7个乡镇35个村248个经济社,幅员面积10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万亩,其中水田3.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3.5%。该区大部分海拔在800米以上,经济文化较落后,水资源严重不足。主产玉米、小麦、水稻、薯类、豆类、茶叶、药材等。该区发展的重点是提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玉米脱粒机械、化肥深施机械、植保机械,以微型机械为主。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我县虽小,但地形地貌较复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布实施的办法,分三步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到2007年,在全县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农业机械基础的地区选几个村作为样板,率先在2007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而带动全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从2008年到2009年的两年中,我县农机化有一个大发展,全面推进基本实现农机化的各项工作。全县的坝区、大部分丘区和部分山区,达到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

再苦战1年,争取到2010年,使自然条件中能够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未达目标的地方,集中精力,苦战攻关,逐个突破,最终达到全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宏伟工程。

附:丹棱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