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 正文
丹棱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来源:县农业局 发表时间:2016-11-29 15:52 【字号:  

我县农业人口比重较大,“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必须坚持“调结构、夯基础、强产业、突特色、促增收、建新村”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培育区域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建设生态农业;拓宽增收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建设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特优、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特优、规模、高附加值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1、突出发展精品农业,打造精品农业。逐步形成以优质水果、畜禽、蚕桑、茶叶、竹木等“五大产业”的农业主导产业格局。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规划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布局,围绕优势农业,建立以丹棱镇、双桥镇、杨场镇为重点的脐橙和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柑桔生产基地;以石桥乡为重点的枇杷生产基地;以仁美镇、双桥镇、张场镇为重点的蚕桑生产基地;以张场镇、顺龙乡为重点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张场镇、顺龙乡、石桥乡为重点的优质肉羊、肉牛、肉兔生产带,以仁美镇、双桥镇为重点的优质奶牛产业带,以丹棱镇、杨场镇为重点的优质生猪产业带等“五大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将丹棱打造成为全国知名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加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农业标准化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丹棱脐橙、茶叶、畜禽等农业特色产品制定并颁布地方标准。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并重,交叉覆盖,把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坚决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根本途径。

1、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依托专合组织,搭建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链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增加农业市场化水平和综合效益。到2015年,全县专合经济组织达1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带动农户3万户。同时,建立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的科技支持平台,产业化保险支持系统,从资金、技术、保险等多个方面为农村专合组织保驾护航。着力扶持国荣丝绸、鑫顺生物、金茗茶业、麻妹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全县龙头企业达45个,其中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15个。

2、加快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加快名优农产品品牌创立,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工作,协助企业新注册2个农产品商标,申报3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品牌、5个绿色食品品牌,2个有机食品品牌和5万亩的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3、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期,实现全县农业总产值1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7亿元。

二、拓宽增收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推动我县劳务开发再上新台阶,实现劳务开发由量的巩固到质的转变,由单纯的劳务输出向劳务综合开发转变。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以上。

(二)发展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以特色为依托,以县域为中心,努力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和城乡经济相融,就近转移富余劳动力,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繁荣。

(三)加强农村扶贫。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积极探索新阶段扶贫资金到村到户项目的运作方式,把各类扶贫资金相对集中、相互匹配、捆绑使用到“新村扶贫”上来。抓好覆盖农户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农户增收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和改善村社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做好县级机关对口帮扶工作,争取对口帮扶、协作扶贫取得更好的效果。到2015年,彻底使全县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人均年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是全面改善农村面貌、保持农村繁荣与稳定的重要举措。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三池六改工程”,特别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乡村通村公路、耕地增肥与改良、乡村饮用水、农村沼气等工程的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建成东风、中隆、杨场和何场等11个集中供水站,争取国家投资,解决10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10个旱山缺水农户的人畜饮水问题。加大基本农田、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力度,实施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省投资“金土地”工程。大力实施“三池六改”和农村清洁工程 ,在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园区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在全县整体推进。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县”、“省级生态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科技、金融、信息、市场和抗灾救灾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

二〇一〇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