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487920708/dlxbgs/2021-0117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日期: | 2021-11-18 |
发布机构: | 丹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丹棱唢呐:传承百年非遗 守护文化匠心
丹棱唢呐集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经济性为一体,雅俗共赏,既是文化遗产,又是新兴的文化产业。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丹棱唢呐的传承发展都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见证了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丹棱唢呐至今,历经了一百六十多年六代传承人的艰辛努力。”杨家文说,人们以唢呐这种民间乐器为表演手段,以农村婚丧嫁娶、乔迁生辰、节日庆典为表演平台,以吹奏民间曲牌为表演形式,展现农闲时节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而丹棱唢呐曲牌以川剧韵律为基础,分为《节节高》《接送调》《公堂曲》三大类共100多首曲牌,分别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段演奏,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丹棱唢呐有很多基本特征。在婚丧嫁娶场合表演时,一般以5—6人为一个唢呐班进行演奏,一正一副两个唢呐手或一正两副三个唢呐手吹奏,2—3人以锣、鼓、镲、铛等打击乐配合,声音洪亮,场面热闹,称为大吹打;有时以一只小唢呐吹奏,两把胡琴一只笛子伴奏,用铛、镲、勾锣、梆子等打击乐配合,旋律悠扬,节奏轻快,称为小吹打。遇节日、庆典场合表演时,常常以几十上百甚至上千名唢呐手集体吹奏,用大罗、大钹、震天鼓等众多打击乐配合,或集体演奏,或编队巡游,场面气势恢宏,声应四面八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