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张场镇的峨山村,原是市级贫困村。2016年底,全村整体脱贫“摘帽”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该村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当地特别抽调县级机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公职人员,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各村。
2021年8月底,李晓秋被组织上安排到张场镇峨山村担任第一书记。进驻峨山村之后,她与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村组干部一道,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展调查走访工作,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先烧“三把火”——抓好基层党建,强化特色产业,提升种植技能。
党建引领明方向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党建引领就抓住了“三农”发展的“牛鼻子”。从去年8月到现在,全村在3个党支部、42名党员的基础上,发展新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还有许多进步青年、先进工作者正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8岁的张林,是今年7月才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在开展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大学习大实践大提升活动中,峨山村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找准定位,主动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依靠党建引领,使峨山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作为预备党员的张林响应号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推动村子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农技助力旺产业
峨山村的主要产业是茶叶和脆红李。去年乡村振兴工作队刚一进村,当地村干部就向他们介绍:“全村有3000多亩茶叶,近几年茶叶出现大量的开花死苗现象,成为制约村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为此,驻峨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成员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深入茶园开展实地调查。高级农艺师、工作队队员周忠华仔细询问茶农:“你们给茶叶施的是啥子肥料?”当地村民回答:“我们用的是好肥料,价格很贵的复合肥。”走进村民家中,找出了肥料包装袋,周忠华发现村民用了高磷高钾的复合肥,连氮、磷、钾含量都是15%的复合肥都用上了。“选好一块试验地,我来设计一个医治方案。”周忠华充满自信地说。随后,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经过反复修改,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在村民刘艳的茶地里进行试验。
“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的这块茶园成了全村第一个采芽茶的地方。”刘艳说,她原本打算放弃的茶园,今年提早萌芽,每斤售价高达130元。消息传开后,村民们表示:“我们也要跟着干!”
峨山村“牟家手工茶”制作技艺是全县唯一列入手工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今年峨山村还从科研单位引进了市场行情一路看好、生产附加值更高、低海拔都能够种植的车厘子50株,先试验、示范,再推广。为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农业遗产资源,该村还将依托修建于几百年前、保存完好的20多个蓝靛池,发展蓝靛产业,目前已从外地引种了产靛的植物板蓝苗500株,集中种植在2组,开拓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聚力服务暖人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除党建引领,干部带动外,提高每一位村民的种植技术是重中之重。
在峨山村,真正从事农业种植的村民,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急待提升。“走出去”“请进来”,该村邀请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村里讲课,深入果园、茶园现场示范,让村民看得见、听得懂、做得来。
“听了农技专家的讲课,我不但学会了修枝,还知道了怎样施肥。”村民李坚表示。
“刚才在会议室讲的时候,我都还不完全清楚,现在在地里看了之后,我就明白该怎样做了。”村民刘春友说。
今年6月,四川省农科院园艺所李子专家、高级农艺师张国薇到村里现场授课,让参加培训的村民收获满满。村民的技术得到了提高,他们回去后,一传十,十传百,让各种实用技术迅速在峨山村落地落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