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丹棱县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为目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0〕51号)、《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相关文件要求,特编制《丹棱县“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丹棱县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梳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全省、市、县产业规划方案,明确未来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建设任务、资金筹措渠道,提出加强工程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以及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等,是指导全县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丹棱县区域概况
1.区位状况
丹棱县隶属四川省眉山市,位于东经103°53′—北纬30°04′,区域面积450平方千米。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与成都市蒲江县,眉山市东坡区、洪雅县,乐山市夹江县和雅安市名山区相邻。
2.交通条件
县域内广洪高速、国道G351横穿东西,省道S401丹蒲快速路、S104丹名路纵贯南北,与县域内农村公路构建了“一环六射”的县域交通网络。其中两条省道能快速对接雅安、成都,实现了与成新蒲快速通道、蒲名快速、成雅高铁、成蒲高铁、成雅高速的互联互通。
3.地形地貌
丹棱县地处总岗山南麓,地貌以浅丘为主,全县幅员面积450平方千米。县域内地势整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山区、丘区、坝区面积各占三分之一,海拔436-1126米。
4.农业气候特征
丹棱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且分布不均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315天,日照1140小时,年平均气温16.7℃,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多东南风。
5.社会经济状况
截至2020年底,丹棱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72.57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4.85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33.20亿元,增长4.7%。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比为20.0:34.2:45.8。县域户籍人口16.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88万人,乡村人口9.3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2.36%。根据七普数据,县域常住人口14.8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6.3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7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1元,同比增长1671元,增长8.4%。
6.耕地现状
根据丹棱县202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67.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6%,耕地中水田共3.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9.56%;旱地共2.3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44%。坡度<15°的耕地共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83%。耕地质量为优等质量(1-4等)的耕地共0.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0.51%;高等质量(5-8等)的耕地共5.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9.49%。
(二)“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丹棱县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全社会积极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1.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
丹棱县超额完成《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下达建设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亮点不断涌现。根据丹棱县2020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全县耕地面积5.91万亩。截至2020年底,通过田块平整、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备,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3.97%;其中已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面积0.2万亩,占已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6.26%。
各乡镇建设情况见表1-1、图1-1。
表1-1丹棱县各乡镇2011-2020已建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价分析表
乡镇 |
行政村 |
2011-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 |
2019-2020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 |
2011-2018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亩) |
符合 |
基本符合 |
需要 提质改造 |
小计 |
齐乐镇 |
黄金村 |
5.14 |
|
|
|
5.14 |
5.14 |
龙鹄村 |
3.09 |
|
3.09 |
|
|
3.09 |
狮子社区 |
27.28 |
|
6.43 |
20.85 |
|
27.28 |
石河村 |
9.38 |
|
1.29 |
|
8.09 |
9.38 |
宿场村 |
40 |
|
8.82 |
|
31.18 |
40 |
中隆社区 |
91.6 |
|
|
|
91.6 |
91.6 |
小计 |
176.49 |
|
19.63 |
20.85 |
136.01 |
176.49 |
仁美镇 |
高河村 |
2271.59 |
|
2271.59 |
|
|
2271.59 |
光明村 |
746.45 |
|
746.45 |
|
|
746.45 |
桂香村 |
1196.02 |
|
31.02 |
5.6 |
1159.4 |
1196.02 |
金藏村 |
2764.44 |
|
135.92 |
2262.22 |
366.3 |
2764.44 |
里仁社区 |
656.27 |
|
653.75 |
2.52 |
|
656.27 |
罗沟村 |
616.95 |
|
616.95 |
|
|
616.95 |
双桥场镇 |
6.86 |
|
|
6.86 |
|
6.86 |
双桥社区 |
773.42 |
|
|
10.04 |
763.38 |
773.42 |
五龙村 |
3682.28 |
|
569.03 |
1216.66 |
1896.59 |
3682.28 |
雄义村 |
734.96 |
|
734.96 |
|
|
734.96 |
中山村 |
1871.04 |
|
|
37.74 |
1833.3 |
1871.04 |
小计 |
15320.28 |
|
5759.67 |
3541.64 |
6018.97 |
15320.28 |
顺龙乡 |
官厅村 |
302.44 |
|
|
|
302.44 |
302.44 |
青云村 |
194.19 |
|
|
|
194.19 |
194.19 |
小计 |
496.63 |
|
|
|
496.63 |
496.63 |
杨场镇 |
曾坝村 |
2143.03 |
2143.03 |
|
|
|
|
大兴村 |
261.98 |
111.13 |
|
150.85 |
|
150.85 |
凤凰村 |
1.56 |
|
|
1.56 |
|
1.56 |
何场社区 |
58.95 |
|
|
58.95 |
|
58.95 |
金牛社区 |
823.04 |
823.04 |
|
|
|
|
小计 |
3288.56 |
3077.2 |
|
211.36 |
|
211.36 |
张场镇 |
河湾村 |
1805.13 |
301.51 |
|
1501.58 |
2.04 |
1503.62 |
金峡村 |
2659.1 |
|
51.01 |
2607.31 |
0.78 |
2659.1 |
三合村 |
859.33 |
|
857.27 |
|
2.06 |
859.33 |
岐山村 |
956.56 |
956.56 |
|
|
|
|
锁江社区 |
3291.8 |
|
|
14.06 |
3277.74 |
3291.80 |
万年村 |
1116.62 |
|
|
|
1116.62 |
1116.62 |
文武村 |
1932.67 |
|
|
3.37 |
1929.30 |
1932.67 |
小计 |
12621.21 |
|
908.28 |
4126.32 |
6328.54 |
11363.14 |
总计 |
31903.17 |
3077.2 |
6687.58 |
7900.17 |
12980.15 |
27567.9 |

图1-1丹棱县2011-2020年已建高标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图
2.农田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农田生态环境防护,与田块整治、道路建设、灌排沟渠完善等工程措施和集成绿色农业技术相结合,优化农田生态格局,强化农田生态环境的防护力,提升农田生态的水土保持能力与保肥能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同时也实现节水、节电、节肥、节药,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改善农村环境,绿色农业发展实现持续性发展,为生态宜居打下坚实基础。
3.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促进全县土地集中连片,完善灌排水系统、农田输配电、道路及相关配套设施,提升耕地质量;积极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带动全县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升级,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和对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截至2020年底,丹棱县粮油播种面积增长至14438公顷,同比上年增长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93公顷,同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达5.4万吨,同比上年增产1.7%。
通过不断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及生产配套设施,极大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粮油亩产得以提升,农田防洪抗旱、防病抗灾等防护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农田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大部分形成稳产高产的良田,为丹棱县粮食安全保障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
4.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截至2020年底,丹棱县共建成农村道路3160.51公里,其中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成1251.32公里,相比2011年新增3069.11公里,增长率达到3357.89%;全县通村覆盖率达到100%,联网贯通率达84%,覆盖全县5个乡镇、50个建制村,惠及农村人口近9.3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今后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5.耕地质量有效改善
丹棱县耕地面积较大,截至2020年底,共有耕地5.9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86%。耕地类型主要包括旱地和水田,其中旱地2.39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44%;水田3.52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9.56%。据2019年三调数据统计,经过“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域内平均耕地等级已提高到4.3,其中水田平均耕地等级提高到4.55,旱地平均耕地等级提高到4.11。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需求迫切
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相关部门编制标准未统一,在资金使用、投入标准、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各方面要求不尽一致,造成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质量不高、受到自然灾害损害、农田基础设施管护不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设施损毁问题。尤其是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设施不配套、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与实施力度。
2.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
部分建成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存在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明、管护权责不清、管护资金短缺、管护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影响高标准农田效益的持续发挥。此外,还需建立农田建设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农田监管数字化系统建设,逐步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上图入库、占补平衡等措施,逐步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数字化管理。
3.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专业人员缺乏
当前从事农田建设及管理人员不足,尤其缺乏项目建设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等相关业务的整合,农田建设管理系统人员配备和技术支撑亟待加强。
4.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物价上涨、农村劳动力短缺及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随之提高。参照现有国家、省级财政补助标准,难以满足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的实际需要。尤其考虑到“十四五”期间新建资源潜力较大、条件较差的农田,按专家论证及基层反映实际情况测算眉山市丹棱县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标准不低于3000元,才能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九个方面的全部要求,因此需要切实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真正保障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用。
(四)推进“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耕地产能,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需要
“十二五”以来,丹棱县现状耕地“非粮化”现象呈现逐步扩大趋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有效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出路。“十三五”期间,丹棱县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由于建设范围广、投资大,大部分区域至今未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些区域建设投入不足,田、土、水、路工程尚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要保障区域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稳步提升耕地粮食产能,尚需要扩大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筑牢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创建先进示范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乡村振兴先进区创建工作要求,全县“十四五”期间要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0.63万亩。但由于建设任务重、投资大,“十三五”期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距离乡村振兴先进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提升改造空间较大。实施“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但是创建乡村振兴先进示范区的基本任务,而且更是加快推动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3.打造安溪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丹棱县属于眉山市西部丘陵生态农业区,在本区域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有利于转化眉山空间承载优势、有利于转化眉山资源禀赋优势;有利于推动丹棱、蒲江联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形成“丹棱县安溪河粮油现代农业园+蒲江丑柑产业园”的农业联动发展格局;有利于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供给能力;有利于落实水资源高效利用,切实保护县域内多处水源保护地。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源潜力分析
1.高标准农田新建潜力分析
基于现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四川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现有耕地资源、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情况,新增建设项目的建设区域应相对集中,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地质灾害,建设区域外有相对完善、能直接为建设区提供保障的基础设施。限制建设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安全利用类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内陆滩涂等区域。禁止在严格管控类耕地,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牧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片度要求和三调最小上图面积标准,经过分析,全区一般耕地范围内剩余可新建高标准农田潜力(剔除400㎡以下地块)1.0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剩余可新建高标准农田潜力(剔除400㎡以下地块)0.52万亩。可新建高标准农田潜力区共计1.54万亩。各乡镇高标田新建潜力分布情况见表1-3、图1-2。
表1-3丹棱县高标准农田新建潜力分析表
乡镇(街道) |
行政村 |
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亩) |
一般耕地建设潜力区(亩) |
总计(亩) |
齐乐镇 |
黄金村 |
|
66.05 |
66.05 |
龙鹄村 |
|
83.6 |
83.6 |
宿场村 |
|
55.45 |
55.45 |
小计 |
|
205.1 |
205.1 |
仁美镇 |
高河村 |
|
84.95 |
84.95 |
光明村 |
550 |
680.69 |
1230.69 |
桂香村 |
|
323.56 |
323.56 |
金藏村 |
|
648.52 |
648.52 |
里仁社区 |
550 |
166.81 |
716.81 |
罗沟村 |
|
54.47 |
54.47 |
双桥社区 |
|
344 |
344 |
五龙村 |
1600 |
1024.92 |
2624.92 |
雄义村 |
|
189.96 |
189.96 |
中山村 |
|
651.52 |
651.52 |
小计 |
2700 |
4169.4 |
6869.4 |
杨场镇 |
曾坝村 |
|
50.97 |
50.97 |
大兴村 |
|
50.64 |
50.64 |
古井村 |
|
510.03 |
510.03 |
金龙村 |
1600 |
70.1 |
1670.1 |
金牛社区 |
|
235.19 |
235.19 |
朱沟村 |
|
260.46 |
260.46 |
小计 |
1600 |
1177.39 |
2777.39 |
张场镇 |
大田坎村 |
294 |
1705.69 |
1999.69 |
峨山村 |
|
201.93 |
201.93 |
河湾村 |
607 |
|
607 |
金峡村 |
|
426.28 |
426.28 |
廖店村 |
|
398.12 |
398.12 |
岐山村 |
|
153.18 |
153.18 |
三合村 |
|
61.55 |
61.55 |
锁江社区 |
|
981.95 |
981.95 |
万年村 |
|
239.96 |
239.96 |
文武村 |
|
489.63 |
489.63 |
小计 |
901 |
4658.29 |
5559.29 |
总计 |
5201 |
10210.18 |
15411.18 |

图1-2丹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空间分布图
2.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潜力分析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改造提升项目优先选择已建高标准农田中建成年份较早、投入较低等建设内容全面不达标的建设区域,对于建设内容部分达标的项目区允许各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对建设内容达标的已建高标准农田,若在规划期内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可逐步开展改造提升。依据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在基本符合区域与需要改造提升区域选择改造提升潜力区。在已建高标准农田范围内,将需要改造提升区列为一级改造提升潜力区,将基本符合区列为二级改造提升潜力区。经过分析,一级改造提升区共2.63万亩,占已建高标田面积39.61%;二级改造提升区共2.21万亩,占已建高标田面积33.28%。各乡镇改造潜力分布情况见表1-4、图1-3。
表1-4丹棱县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潜力分析表
乡镇(街道) |
行政村 |
一级改造提升潜力区(亩) |
二级改造提升潜力区(亩) |
总计(亩) |
齐乐镇 |
黄金村 |
7.07 |
|
7.07 |
狮子社区 |
|
21.98 |
21.98 |
石河村 |
8.09 |
|
8.09 |
宿场村 |
37.72 |
|
37.72 |
中隆社区 |
74.45 |
|
74.45 |
小计 |
127.33 |
21.98 |
149.30 |
仁美镇 |
桂香村 |
1220.71 |
6.41 |
1227.11 |
金藏村 |
1157.46 |
2074.73 |
3232.19 |
里仁社区 |
|
3.79 |
3.79 |
双桥场镇 |
|
6.86 |
6.86 |
双桥社区 |
787.26 |
10.22 |
797.48 |
五龙村 |
1956.21 |
1233.66 |
3189.88 |
雄义村 |
|
2.19 |
2.19 |
中山村 |
1900.07 |
37.74 |
1937.81 |
小计 |
7021.71 |
3375.61 |
10397.32 |
顺龙乡 |
官厅村 |
307.55 |
|
307.55 |
青云村 |
190.82 |
|
190.82 |
小计 |
498.38 |
|
498.38 |
杨场镇 |
大兴村 |
|
132.71 |
132.71 |
凤凰村 |
|
1.78 |
1.78 |
何场社区 |
|
70.32 |
70.32 |
小计 |
|
204.81 |
204.81 |
张场镇 |
河湾村 |
3.33 |
1471.96 |
1475.29 |
金峡村 |
1.60 |
2460.52 |
2462.12 |
三合村 |
2.06 |
|
2.06 |
锁江社区 |
3346.61 |
136.59 |
3483.21 |
万年村 |
1184.02 |
27.41 |
1211.43 |
文武村 |
1931.98 |
113.56 |
2045.54 |
小计 |
6469.60 |
4210.05 |
10679.65 |
总计 |
14117.02 |
7812.45 |
21929.47 |

图1-3丹棱县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潜力空间分布图
二、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对四川“三农”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证粮食安全,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战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区域,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面上推进和示范引领相结合,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全县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完善和优化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自主筹资投劳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是科学布局、突出重点。衔接国土空间、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等条件,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选择重点建设区域,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分年分批推进实施。
三是建改并举、绿色生态。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对已建项目区经评估认定未达标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切实加强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是分类施策、综合配套。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及生产主要障碍因素,按照综合治理原则,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区建设重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确保建成达标的高标准农田。
五是建管并重、良性运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评价,建立完善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制度,落实管护主体、人员和经费,确保建设成效。
六是依法严管、良田良用。综合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加快项目全面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纳入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实现良田粮用,坚决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三)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新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在关于守牢建好“天府良田”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到2032年将符合立项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精准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任务,决定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过2021-2025年的新建和改造提升,全县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集中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地力肥沃、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农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彻底解决区域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2021-2025年,全县在永久基本农田内新建0.63万亩,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3.82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0.79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0.04万亩;建成绿色农田示范区1个、土壤地力培肥示范点1个。
基本实现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达10%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达100%。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
表2-1丹棱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目标值 |
属性 |
1 |
高标准农田保有量 |
到2025年3.82万亩 |
约束性 |
其中 |
(1) |
2021-2025年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 |
0.63万亩 |
约束性 |
(2) |
2021-2025年规划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面积 |
0.79万亩 |
约束性 |
2 |
高标准农田保有量 |
到2030年3.9万亩 |
约束性 |
3 |
绿色农田示范区 |
1个 |
预期性 |
4 |
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新增高标准农田粮食亩均产能提高100kg以上 |
预期性 |
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产能不低于当地高标准农田产能的平均水平 |
5 |
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率 |
10%以上 |
预期性 |
6 |
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
三、建设标准及内容
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兼顾油料、糖料、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DB51/1872-2014)等国家、行业和省市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结合丹棱县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制订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修建田间沟渠、机耕路、生态冲沟、生态田土坎、生态水塘等,将耕地整理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方面的工程,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通过修建排灌站、防渗渠道、渠系建筑物、开挖疏浚沟渠、新建机耕路等措施,完善田间基本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开展田、水、路、林等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持之以恒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生态底色,重点保护林盘、山体、水体等生态要素,改善区域农田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田块整治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容量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平整土地,减小农田地表坡降。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块的长度和宽度。深翻、深松土地,通过客土充填、剥离回填肥沃的表土层,改善农田耕作层。在平原区重点进行格田化或条田化建设,在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客土填充、剥离回填表土层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调整农田地表坡降,提高灌溉排水效率。建成后农田土体厚度宜达到50厘米以上,耕作层厚度宜达到20厘米以上,丘陵区梯田化率宜不低于90%,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一般不超过8%,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二)土壤改良
因地制宜建设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针对山丘中上部土壤瘠薄化或酸化问题,冲沟土壤潜育化问题,推行深耕深松、客土回填、施用石灰质物质等土壤调理剂、水旱轮作等措施,开展土壤改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相对均衡。结合耕地质量监测点现状分布情况,每3.5万亩左右建设1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宜达到20g/kg以上,土壤pH值宜保持在5.5~7.5,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4.5等以上。根据不同区域生产条件,因地制宜推广轮作、间作或休耕模式,减轻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三)灌溉排水
建设小型泵站、蓄水设施等,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开展沟渠清淤整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配套灌排设施,完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鼓励实施生态化灌溉与排水工程,优先选择本土材料和工艺。平原区以集水区为单元,完善渠网和排水系统。丘陵、山区重点建设通田到地的田间渠系。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农田生态化灌排系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配套输配电设施,满足生产和管理需要。农田灌溉保证率不低于50%,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10年一遇,1~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d排至田面无积水。
(四)田间道路
优化田间道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路面宽度、路面材质,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田间道路应随坡就势。机耕路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5m,生产路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2m。合理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高农田道路通达率和农业生产效率。适度建设生态田间道路,材料和工艺尽量本土化,因地制宜减少硬化路面及附属设施对生态的不利影响。田间道路通达率平原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机械化作业、农资运输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
(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充分保留生态本底,重点保护林盘、山体、水体等生态要素。以生态脆弱农田保护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根据防护需要,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网,主要道路、沟、渠两侧应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树种设置农田防护林带,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水平,建成后,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80%,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在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河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保留原有的景观风貌,优先选用天然建材和乡土作物,进行生态化设计;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受损生态功能;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种养循环、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五大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六)农田输配电
为配合智慧农业的推进,农村电力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完善。对于需要电力配送与数字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与低压输电线路,并在区域内设置配套电力输送设备;完善农村电网,以保障现代化农田的电力供应;农田输配电工程布设与排灌、道路工程相结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七)科技服务
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将优良品种应用至田间,发挥农业科技作用,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基础条件好、建设潜力大、工作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示范,强化工程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模式创新。开展绿色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选取一批土壤酸化、退化和工程性缺水等区域,因地制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试验示范。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科技攻关与引进推广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八)管护利用
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引入信息化农田保护管理制度,实现建设项目上图入库,精准管理;建立奖补机制,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健全管护机制,完善项目监管系统,加强管护资金使用监督,探索项目评审进村组、项目区农民集体为业主等项目管理新制度;完善监测、监管系统,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实现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持续产生效益,发挥作用。
(九)体制机制
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工程持续推进,制定合理的建设管理、资金管理、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等,规范开展工作。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推进项目建设、管理一体化。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调动受益主体管护积极性,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将工程建后管护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范围。通过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参建单位按照规范和标准实施项目;严格质量控制、巡查和监理工作,做到进度、质量并重。
四、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
(一)建设分区
依据《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眉山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丹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丹棱县农业现代化专项规划》等规划文件,根据县域内各地气候类型、地形地貌、耕地等别、农业结构、种植业布局,综合考虑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资源禀赋和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等因素,将全县高标准农田打造为“北中南三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格局,并确定分区建设任务与重点。
三区:沿北部山区形成北部浅丘生态农业片区,提升农田生产生态功能,将单一的生产性农业向生产、生态、生活相结合的方向拓展,大力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绿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提升农田生态保护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观水平;县域中部依托良好地势条件进一步深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以粮油现代产业为特色的中部平坝农业片区;县域南部依托近郊区位优势,结合平坝地形地貌特色建设南部都市现代农业片区。

图4-1 丹棱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空间分布图
(二)北部浅丘生态农业片区
本区域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灌溉保证率、防治水土流失作为此区域的建设重点内容,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开放的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层次农业体系。
1.基本情况
位于丹棱县北部,东邻眉山市东坡区,西邻雅安市,涵盖张场镇、顺龙乡。本区域以中低山地为主,主要发展粮油产业,耕地平整度不高,地块相对较小,田坎防护水平不高。区域内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22万亩,占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40.80%。
本区域涉及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主要涉及张场镇东部。
2.建设重点
针对低山区耕地平整度不高,地块相对较小,田坎防护水平不高、土壤肥力不够、水土流失易发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重点保护耕作层、改良土壤、提高梯田化率和道路通达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围绕稳固提升水稻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亩均粮食产能达到800公斤。
(三)中部平坝农业片区
依托良好的区域地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稳固提升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亩均粮食产能达到750公斤。针对此区域梯田台位明显、田块高差较大、田块面积小的特点,改造坡耕地、完善灌溉渠系,开展地力培肥,实施缓坡梯田,形成梯田化布局。以水稻、油菜为主导产业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推动粮经复合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技术园区。
1.基本情况
位于丹棱县中部,西邻眉山市洪雅县,涵盖仁美镇、齐乐镇。本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略有起伏,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以发展粮油产业为主。区域内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44万亩,占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48.16%。
本区域涉及新建高标田项目及改造提升高标田项目,主要涉及仁美镇北部与齐乐镇东部。
2.建设重点
以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行水平条田、集中连片建设,增强机械化水平为主,围绕稳固提升水稻、油菜籽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年亩均粮食产能达到900公斤。
(四)南部平坝都市农业片区
本区域依托近郊优势,建设都市农业片区,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布局农业融合发展区,重点推进农商文旅体养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生态价值转化。
1.基本情况
位于丹棱县南部,南邻夹江县,涵盖杨场镇。本区域以平坝地形为主,旱地水田分布相对均匀,重点以稻米为主导产业。区域内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0.33万亩,占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11.04%。
本区域涉及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主要涉及杨场镇中部。
2.建设重点
针对田块较分散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提升项目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梯田布局,提升耕地生产力,提高道路通达率为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年亩均粮食产能达到750公斤。
(五)重点工程
以高标准农田现代化发展为导向,以三区为重点区域,集聚要素资源,推进示范区建设。树立高标准农田现代化建设标杆,筑牢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持续发展根基。
1.绿色农田示范工程
以“三网”配套、生态修复、中央循环、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为重点,大力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绿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提升农田生态保护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观水平,打造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景观改善为一体的高标准绿色农田。
计划在中部平坝农业片区建成绿色农田示范区1个,以现代化粮油作物为特色,结合粮油种植业,结合仁美镇、齐乐镇及周边乡镇现状产业情况,以城市需求为导向,初步围绕粮油、蔬菜种植等产业组团,提升农田生产生态功能,大力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绿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提升农田耕地地力。
2.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科学确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目标,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农户、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提灌和井灌为主要灌溉方式、现代化水平和土地流转率较高的水稻区,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积极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到2025年,计划在全域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面积0.04万亩,主要涉及仁美镇光明村、杨场镇大兴村。
(六)实施任务安排
1.乡镇任务安排
根据四川省下达丹棱县的高标准农田十年规划建设任务,衔接国土“三调”成果,基于高标田新建与改造潜力区、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基础因素,兼顾耕地资源、粮食产量、水利发展、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等其他因素,合理确定规划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及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2021-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覆盖丹棱县行政区内3个乡镇、11个行政村,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共1.42万亩(其中新建0.63万亩,改造提升0.79万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共0.04万亩。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丹棱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变化情况、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结果等,可按照程序对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行动态调整。拟建设高标田空间分布情况见表4-1、图4-2、图4-3。
表4-1丹棱县2021-2025年拟建设高标田规模统计表
乡镇(街道) |
行政村 |
新建面积(亩) |
改造提升面积(亩) |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亩) |
仁美镇 |
光明村 |
752.93 |
|
400 |
金藏村 |
|
1274.06 |
|
里仁社区 |
250 |
|
|
五龙村 |
1191.33 |
2869.93 |
|
小计 |
2194.26 |
4143.99 |
400 |
杨场镇 |
古井村 |
450.79 |
|
|
金龙村 |
891.17 |
|
|
金牛社区 |
245.81 |
|
|
小计 |
1587.77 |
|
|
张场镇 |
大田坎村 |
1900 |
|
|
金峡村 |
|
1080.53 |
|
河湾村 |
606.84 |
897.35 |
|
文武村 |
|
1748.6 |
|
小计 |
2506.84 |
3726.48 |
|
总计 |
6288.87 |
7870.32 |
400 |

图4-2丹棱县2021-2025年拟建设高标准农田空间分布图

图4-3丹棱县2021-2025年拟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空间分布图
2.年度任务安排
通过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收集村民关于本村及本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并根据相应年度资金安排进行项目调整,规划出下列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计划。按照“逐步推进、保质保量”原则,统一组织项目实施,全面统筹推进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安排原则上选择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稳定种植粮食作物、区位条件好、改造后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土地流转率较高、群众积极性高的建设区域。在具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和现代化水平及土地流转率较高的水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优先选择具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现代化水平和土地流转率较高的水稻种植区。
(1)2021年项目规划(已实施)
2021年规划在永久基本农田内新建0.27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4万亩,投资金额810万元。建设地点涉及张场镇(大田坎村)、仁美镇(里仁社区、光明村)。建设内容:新建3.0米宽机耕道768米,整治3.0米宽机耕道166米,新建2.0米宽生产路3656米,新建机耕道错车道3处、回车场2处,新建生产路错车道23处、回车场8处;灌溉与排水工程衬砌沟渠6815米,新建泵房1座;新建主干管1213米、支干管1152米、支管6515米,给水栓189处,跨沟套管29处,穿路套管10处,闸阀箱76个,闸阀151个。田型调整82.5亩;地力培肥2700亩。
(2)2022年项目规划(已实施)
2022年规划在永久基本农田内新建0.1万亩,投资金额345万元。建设地点涉及仁美镇(五龙村)、张场镇(河湾村)。建设内容:整治田间生产路1064米;配套道路附属设施36处。整治排灌渠4144米;配套渠系建筑物138处,其他水利措施8处。建设耕地质量监测调查采样点位5个。土地平整252亩。地力培肥面积1000亩。
(3)2023年项目规划
2023年规划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0.5万亩,投资金额1750万元。建设地点涉及张场镇(河湾村、金峡村、文武村)、仁美镇(金藏村)。建设内容:整治田间道路7615米,配套道路附属设施93处;整治排灌渠15536米,配套渠系建筑物981处,其他水利措施20处;进行土地平整1049亩;土壤培肥面积5000亩(其中:土地平整所在区域1049亩,购买商品有机肥;其余3951亩通过科技培训,引导项目区种植户自行开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确定耕地质量监测调查采样点位8个,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建成后,开展地理坐标、耕地立地条件、土壤自然属性、土壤健康、田间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等调查,采集土样化验养分含量,反映项目区耕地质量变化状况。
(4)2024年项目规划
2024年规划在永久基本农田内新建0.16万亩,投资金额560万元。建设地点涉及杨场镇(金龙村、古井村、金牛社区)。建设内容:整治2.5m宽生产路1公里;新建100m³蓄水池2口;整治排灌渠3公里;整治田块1100亩;土壤培肥1600亩。
(5)2025年项目规划
2025年规划在永久基本农田内新建0.1万亩,改造提升0.29万亩,投资金额1365万元,其中新建工程投资350万元,改造提升工程投资1015万元。建设地点涉及仁美镇(五龙村、光明村)、张场镇(河湾村)。建设内容:整治3.5m宽生产路1公里;整治2.0m宽生产路1公里;整治2.5m宽生产路1公里;新建100m³蓄水池4口;整治排灌渠6公里;整治田块700亩;土壤培肥2500亩。
具体实施年度及项目储备安排见附表1、图4-4、图4-5。

图4-4丹棱县2021-2025年拟新建高标准农田分年度任务图

图4-5丹棱县2021-2025年拟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分年度任务图
五、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一)强化工程建设管理
规范建设程序。省农业农村厅下达项目计划指标后,根据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任务实施情况和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情况,着实完善合理的农田建设投融资机制,增加农田建设投入规模,制定合理的建设管理、资金管理、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等。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相关要求,建立设计—施工—验收—建档—信息反馈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体系,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示制等制度,按照《招投标法》组织招投标工作,公开、公正地组织好招投标工作,严格执行招投标纪律,杜绝腐败滋生,选择具有资质等级、重信誉守合同的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把好工程建设质量的第一关。加强工程管理,实行项目建设监理制,进一步完善监理机制。监理单位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做好工程进度、工程投资、质量控制和施工安全,规范合同和信息管理,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面的关系。工程监理单位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监理人员进驻施工现场,按照相关工程监理规范要求,对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监督管理。
强化质量监督。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的总体需求,重点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等措施,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因地制宜规划并开展科技攻关和试验示范,解决区域性土壤酸化、季节性干旱、水土养分流失、重金属污染等突出问题,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环境,破解耕地质量建设难题。二是选择相应资质条件较好的单位承担项目勘察设计工作,在广泛调研和现场勘察基础上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严格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按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程序确定责任人员,落实技术指导和监管人员,严明纪律。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组织施工,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设施设备必须符合质量设计要求。三是项目建成后,依托布设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土壤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和土壤管理等技术参数,评价项目建设前后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确保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四是建立“监理、业主代表、镇村组落实专人及第三方质量检测单位”,实行最严格的监督管理,自下而上,整体联动。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按规定做好监理记录,及时收集、整理、归档监理资料,对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督促整改并复查,做到层层把关,确保工程建设优质高效。五是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参建单位按照规范和标准实施项目,严格质量控制、巡查和监理工作,做到进度与质量并重。
严格竣工验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4号)文件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单项工程验收、项目初验和项目竣工验收要将实体工程质量情况作为验收重点,加强对隐蔽工程建设的监督和验收,严禁不合格工程流入后续施工工序,确保工程全部达标。一是项目竣工后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应依照竣工验收条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并附初验意见、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等。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在收到项目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后,及时组织竣工验收,验收结果逐级上报,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年度和规划期内的整体考核和验收认定。验收结果应报四川省农业农村备案,对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落实工程建后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核发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并向社会统一公示公告。二是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及时系统做好项目建设前通过调查整理形成的文字影像与图表资料、建设过程中的文件图表以及施工建设过程的技术及管理资料、竣工验收与后续管理资料、项目财务管理资料、其它具有保存价值的相关载体等档案的收集、整理、组卷和存档工作,实现档案资料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三是在开展建设前,详细查清建设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确保地类和面积准确,界址和权属清楚;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编制权属调整方案,有序推进土地归并,逐步解决耕地地块细碎化问题;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进行地类变更和重新确权登记发证,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位置明确、权属清晰、地类正确、面积准确,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项目信息管理
以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有效衔接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清查评估成果,规范新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工作。依据现行技术标准,统一数据结构、文件格式、命名规则、汇交接口等数据要求,确保入库信息完整、上图地块精准,实现“底数清、位置准、情况明”。严格新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审查,建立县级负责、市级审批、省级复核的工作机制,严禁新建高标准农田与已成高标准农田地块重叠,严禁在非耕地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规划目标任务。及时系统做好项目建设前通过调查整理形成的文字影像与图表资料、建设过程中的文件图表以及施工建设过程的技术及管理资料、竣工验收与后续管理资料、项目财务管理资料、其它具有保存价值的相关载体等档案的收集、整理、组卷工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录入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以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为基础,建立相应的高标准农业建设信息平台,完善实时查询、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等功能,运用遥感监测等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设内容、资金投入、耕地质量等级变化和建后管护等基本情况。实现档案资料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三)强化建后管护利用
1.管护原则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设施纳入项目区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管护。
明确主体、落实责任。按产权归属落实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管护责任,统筹考虑政府事权、资金来源、受益群体等因素,合理确定管护主体,保障管护经费。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设施类型,科学制定管护标准和规范,合理选择管护模式,有序推进管护体制改革。
建管并重、协同推进。按照“建管一体”的要求,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一谋划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护,建立健全有利于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
2.管护机制
农田项目初步验收合格后,由县农业农村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项目乡镇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办理资产交付手续,并将项目有关情况通报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1)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项目区要明确管护主体,建立工程管护制度,落实工程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明确第一责任人和管护专人,量化责任目标,确保管护经费专款专用,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使用。成立管护领导小组,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
(2)坚持治理与管护并重,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维护机制,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制度,用水管理制度,安全巡视监测制度。
(3)积极探索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行工程项目租赁、承包等责任制和项目完成后的业主制,发挥农发工程的长期效益。
(4)建立项目区耕地依法保护制度。农发项目区耕地不得擅自征用或转作他用,确因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征用,须依法报经批准,实行占补平衡。
3.管护内容
(1)水利工程的管护。建立和健全农民用水户协会,落实工程管护责任主体。根据受益范围、受益对象和管理行业要求,用水户协会采取受益农户筹集资金、投工投劳和村民“一事一议”等形式,负责统一管护项目区内水利工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该项目水利工程由镇政府与村委会和用水户协会签订管护目标责任书,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把工程管护的责、权、利落实到协会,可以通过“一事一议”进行筹资、投劳。从而形成“自建、自管、自收、自发”的群众用水合作组织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治理与管护并重,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维护机制,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制度,用水管理制度,安全巡视监测制度。
(2)田间道路等工程设施由其所在项目村委会负责管护,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机耕路管护员的聘任由项目区镇政府、村委会负责,并同项目区各村、管护人员签订合同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检查,管护费采取村级事业发展资金支付,从而使管护工作进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4.管护责任
建后管护单位应该是村民委员会。过去一直强调谁受益、谁管护。这对于总的管护原则是对的,但如果受益只有部分群众,而管护工作全部由他们管理,人工、经费由他们负担,从实践来看是不太可行的。只有由村一级组织负责管理,受益群众参与,这样可弥补受益群众筹资负担过重、经费落实困难等不足。镇与村委会和群众签订管护目标责任书,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把高标准农田管护的责、权、利落实到个人,形成“自建、自管、自收、自发”的群众合作组织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民用水户协会,落实工程管护责任主体。根据受益范围和受益对象和管理行业要求,用水户协会采取受益农户筹集资金、投工投劳和村民“一事一议”等形式,负责统一管护项目区内各类工程。镇(街道)与村委会和用水户协会签订管护目标责任书,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把工程管护的责、权、利落实到协会,形成“自建、自管、自收、自发”的群众用水合作组织管理长效机制。
5.管护资金
管护经费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受益村(社区)按“一事一议”原则自筹资金、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实行民办公助或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中提取工程管护费用用于工程管护;二是由农村经济组织,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高标准农田项目形成资产的维护费用。三是国家专项资金用于维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成效。费用的收支须在所在村组公示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建后管护制度及管理体制改革。
6.管护措施
(1)建立健全管护制度。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以及“市场手段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等原则进行运行管护,由农业农村局与项目镇(街道)、村签订管护责任书和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建立健全各项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建立管护和养护的长效机制。同时划定区域,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永久性标志,明确规定不准非农业建设占用,不准弃耕撂荒,确保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坚持治理与管护并重。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维护机制,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维修养护制度,用水管理制度,安全巡视监测制度。
(3)创新工程管护模式。根据工程规模、形式、受益范围等,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一是专业服务队管理模式。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和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结合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发展高标准农田及其配套设施维修养护专业化服务队参与工程管护。二是农民合作组织管理模式。扶持引导项目区群众成立用水户协会、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对农村水利设施进行日常巡查、维护管理、费用收取和工程维修改造等,实现用水户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三是农户自管模式。对控制面积小、受益范围明确的高标准农田及其配套设施,由农户自主管理。四是物业化管理模式。跨行政村的高标准农田及其配套设施工程的管理维护,可由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打捆招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工程调度和安全运行由原管理主体负责。五是公司化管理模式。对于能够实现盈利的水利工程、环境修复工程,积极推向市场,实行公司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4)培育市场主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既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是高标准农田及其配套设施管护的市场主体。适应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新形势,鼓励其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项目建设与管理,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管理的农田水利工程,享受有关财政补助政策;依法获得的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5)成立管护组织,落实管护经费。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成后正常运转,项目成立项目区工程管护领导机构,专门加强对各项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对田间渠系工程、田间道路等没有直接收益类项目的管护资金,由项目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筹集资金,落实管护人员,统一资金管理。同时,市上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专项资金账户,明确资金筹集渠道,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各类维护资金专款专用,主动接受审计、稽查和监督。建立以政府考核为基本依据的财政补助经费奖补机制,制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
(6)加强动态监测。由县人民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负责,县农业农村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配合,依托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并结合各部门相关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利用进行集中统一、全程实时动态的管理,以及开展绩效评价。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录入监测监管系统,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及时准确上图入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和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实时查询、对比、统计和分析,做到有关信息互通共享、科学利用。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丹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至2025年,丹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0.63万亩,改造提升0.79万亩,预计投入总资金4830万元,其中新建高标准示范区预计投入2065万元,改造提升示范区预计投入2765万元。
(二)资金筹措
丹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四川省和县级人民政府两个方面,其中中央和四川省资金支持占投入比例的一半,县级人民政府自行解决其余一半。资金来源与组成见表7-1。
表7-1丹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来源
丹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来源(元/亩) |
中省 |
1500 |
地方政府 |
1500 |
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项目区地方财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机械化作业水平的较大提升,农民劳动强度减轻,粮食等农作物生产劳动强度进一步下降,可让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其它建设,逐步向高效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面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增加就业岗位,还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地方财力。
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农副产品供给。通过高标准农田田间道路建设,田间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也得到提升,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种、养基地,特色经作产业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不仅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做大做强优质特色产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社会效益
积极落实粮食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农田质量的渴望越来越高,粮食安全的保障依托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地斯有粮,有粮斯有安”,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能够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将会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竞争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增强,农民种地不再“靠天收”,成为“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有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可实现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的农田现代化管理,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确保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成果凸显。丹棱县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优化了产业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与应用,同时,政府通过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的新型复合业态,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深度融合,能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步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增收致富途径变广。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竞争力。同时,政府采取高标准农田种粮补贴形式等配套措施,大力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股份合作、农业共营制、土地预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返租倒包等方式自愿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政府积极扶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将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流向和实施后土地利用的经营、管理和组织要求上看,旨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全县广大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在规划过程中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实现耕地增收节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能保障农民收入持续性提高,是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生态效益
建设高标准农田,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全省实施“五网”配套、生态修复、种养循环、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五大工程”,因地制宜构建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通过水、田、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可增强农田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加林木蓄积量、防风固沙,减少农田遭遇旱涝灾害的威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维护农田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农村田园景观的优化,在保障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绿色屏障,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提升农田生态功能。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化肥用量总体得到有效控制、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施肥方式更加合理、化肥农药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项目区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能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酸化、潜育化和次生盐渍化。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将进一步增加,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可为良种和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创造条件,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循环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建设,促进生态自我调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对农业生态建设提供巨大贡献,农业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可有效减少农田水土流失,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微灌喷灌、覆膜沟播、适水种植等综合节水措施,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10%以上,缓解农业资源发展的水土资源约束,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八、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政府全面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为成员单位的丹棱县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统筹推进全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相关工作,负责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金融支持等工作。严格把关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业机构资质审查,提高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相关单位技术力量门槛。组织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配备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专员提供技术支撑。
(二)明确责任分工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建设监管、上图入库、整合其他项目服务于示范建设等具体业务工作,县财政局负责本级财政资金保障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组织项目储备库建设,研判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新增耕地的初步核定工作,县水利局负责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协调工作,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负责整合农业现代化项目服务于示范建设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完成时限,分别于年中、年底将牵头任务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书面报告。
(三)严格监督考核
加强动态监测,强化绩效考核监督机制。一要搭建监测平台,实时追踪监控。加快建立丹棱县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一张图”、高标准农田建设统计“一张表”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评价“一张网”。二要构建多维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在政府监督体制的基础上,构建群众监督参与机制,积极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质量监督员制度,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与农民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机制,营造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三要通过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考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完成进度和参与单位的履职情况、部门资金整合完成情况、建设目标效益实现情况、工作配合和协调情况等,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符合各项建设要求,能够真正运用于实际,达到预期效果,为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四)落实资金保障
按照规定的财政补贴标准,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渠道,进一步完善“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落实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吸引各类社会投资,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共同承担农田建设支出责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事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安排必要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元投入模式,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新格局,形成政策合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大科技支撑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创新,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加强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农田建设领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创新联盟,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农田建设工程、农艺、生物、管理科技创新,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选择一批先进的产品、技术,在整区域推进绿色农田、数字农田示范区优先试点。指导各地加大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创新技术推广,加大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力度。
(六)做好风险防控
坚持把廉政建设放在首位,坚守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防控,严肃廉政纪律和财政纪律,树立良好工作作风,推进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队伍安全。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附件
附图1-丹棱县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分布图

附图2-丹棱县坡度空间分布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