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丹棱县把“建强交通路网,助力乡村振兴”作为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不断夯实“四好农村路”建设基础。2017年以来,全县新增公路里程30公里,总里程达537.93公里,公路密度1.19公里/平方公里。
坚持全域规划,创新包装项目。突出全域规划引领,不断完善“三环六射”交通路网,形成“一高速、一国道”横穿东西,“两省道”纵贯南北的“两横两纵”区域交通主骨架。一是路网规划与产业紧密结合。坚持“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绕”的思路,依托丹棱桔橙、脆红李、葡萄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推动道路交通围绕城区发展建、紧跟产业园区建,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规划农业产业公路230余公里。二是路网规划与旅游紧密结合。以“路+旅”为发展思路,高品质开发旅游公路,高标准规划包装总投资30亿元的国家乡村公园PPP项目,建设S401线丹蒲路和S104线丹名路,同步规划建设绿道、驿站、景观节点等慢行休闲系统。三是路网规划与扶贫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交通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关键作用,制定交通专项扶贫规划,建设了连接4个省定贫困村、5个市定贫困村,联通西部总岗山脉的奔康大道。2018年首期《四川交通》杂志,以《老峨山区,弯弯山路成历史》为题,进行了刊载。
坚持全域提升,实施路网建设。2017年底,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493.53公里(不含通组路和产业路),其中:县道87.67公里、乡道91.48公里、村道284.38公里,等级公路所占比例为94.9%,高等级公路(二级以上)比重为7.42%,三、四级公路比重为87.49%,等外公路占比5.1%。一是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将农村公路改善提升作为民生大事,层层压实责任,近两年,改善提升农村公路132.2公里,全县7个乡镇和7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100%,6个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全县连接各乡镇的县道、乡道以及重要景区的公路全部通达沥青路和水泥路,居全市第一。二是统筹推进扶贫农村公路。投资1.68亿元高标准建设了奔康大道、仁杨路42公里,惠及沿线3个乡镇3万余人,彻底打破丹棱县西北部、西南部交通瓶颈。三是全力建设公路安防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同步实施公路建设、安防工程,完成安防工程(路侧护栏)90.4公里,实现全县国、省、县、乡道路路侧护栏安装全覆盖,连续20年未出现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2016年,我县农村安保工程建设受到时任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肯定性批示,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报道。
坚持全域覆盖,健全管养机制。以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契机,坚持建管并举,管养并重,突出抓好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构建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养路段、路政执法和运输管理队伍建设,县依托养路段,建立了机械化养护中心和应急保通中心;乡镇整合综治、信访、安办、道路协管等资源,成立了综合交通管理站;利用村“五大员”(网格员、水管员、垃圾清运员、调解员、巡路员),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站,解决了有人管事,有人干事。二是保障养护管理经费。建立公共财政持续投入并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每年按照县、乡、村道7000元、3500元、1000元的标准,财政全额保障。三是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县道、乡道、村道养护管理责任主体,做到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机制,做到责任到人,全面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低等级公路占比较高。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低,随意性强,缺少相应规划和严格质量把控,绝大多数路面宽度在3.5-4.5米,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二是缺少资金投入保障。年初,县交通运输局为全县乡村振兴试点村,规划了12条31.3公里的标美路,估算投资6920万元。由于资金需求量大,财力无法保障,又缺乏相应整合统筹机制,各村标美路项目均没有启动。三是没有落实管养机制。农村公路“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的现象仍然存在,村组道路管养机制不健全,无人管路无人养路的局面没有打破,致使农村公路使用年限严重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