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丹棱县把“建强交通路网,助力脱贫攻坚”作为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抓手,不断夯实“四好农村路”建设基础,突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东坡、洪雅、蒲江、夹江、名山“五县通衢”,形成“一高速、一国道”横穿南北,“两省道”横贯东西的“两纵两横”区域交通主骨架。
一、“四个结合”推进路网建设
一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绕”的思路,与实施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全县7个乡镇和7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100%,6个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全县连接各乡镇的县道、乡道以及重要景区的公路全部通达沥青路和水泥路,居全市第一,安保工程全覆盖。2016年,我县农村安保工程建设受到时任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肯定性批示,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报道。二是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总投资30亿元开工建设S401线丹蒲路和S104线丹名路,并采用PPP和“路+旅”模式,同步建设绿道、驿站、景观节点等慢行系统,结合2018—2020年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了122公里建制村联网路和村内通组道路,为全域旅游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充分发挥交通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关键作用,制定交通专项扶贫规划,投资1.68亿元高标准建设了奔康大道、仁杨路42公里,惠及沿线3个乡镇3万余人,彻底打破丹棱县西北部、西南部交通瓶颈。四是与整合资金相结合。改进资金管理方式,推进资金统筹使用,探索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源头整合机制,先后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车购税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一般公路项目建设。县级财政配套、招商引资、投融资平台广泛筹措资金,采用“BOT”“PPP”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二、“四个强化”健全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健全机制。构建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利用乡镇整合综治、信访、安办、道路协管等资源,成立了综合交通管理站。明确了专兼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各项工作,实现了“有机构、有制度、有资金、有考核、有奖惩”。二是强化队伍保障。利用村“五大员”(网格员、水管员、垃圾清运员、调解员、巡路员),加强路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路政、运管行政执法和养护管理同步,分片、分段责任到人,严厉制止和打击侵占路权、损坏路产的违法行为。三是强化执法力度。充分运用“天网”、“雪亮”工程平台,整合交警、路政、运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四是强化考核力度。明确县道、乡道、村道养护管理责任主体,做到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机制,推动养护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到人,全面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三化”不断提高养护水平。
一是养护科学化。建立公共财政持续投入并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将乡镇交通管理站工作经费和养护补助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管养投入,做到“机构、责任、人员、资金、制度”五落实。二是养护专业化。实行农村公路养护考核,县养路段对乡镇农村公路养护情况定期考核,按照考核结果下拨经费,采购专业养护公司承担39公里未纳入养护县道的日常养护工作,有效解决养护力量薄弱、养护不及时造成病害扩大等问题。三是养护机械化。依托县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保通中心,养护路线全部实行承包责任制。全县7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交管站,明确了职能职责,配备3人以上人员,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
四、“两项完善”创新运营模式
一是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县政府出台了《丹棱县农村客运发展的意见》,大力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客运覆盖广度和深度。编制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优先发展好城市公交,用5-8年时间,逐步实现县城到乡镇全部公交化。2018年,投资200万元,建设完善城市公交站台,新增一条公交线路,实现县城公交全覆盖;2019年,对全县公交车进行换代升级,全部更换为新型能源公交车。二是提升农村客货运输水平。投资500万元新建杨场镇农村客运站,对通行客车的建制村全部建设农村客运招呼站、招呼牌设施,对全县通客运路段交通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整治。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农村货运和物流站建设,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特色产业、互联网+物流等模式,为群众提供便捷的物流条件,保证每个乡镇有物流站,示范路沿线村有物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