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 杨场镇 -> 最新动态 -> 正文
“五变”变出新高度,“五新”创出新财富
来源:丹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9-05-10 15:12 【字号:  

位于杨场镇的古井村,是12个县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11.2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958户3020人。现有耕地面积4500亩,林地8000亩。全村以柑橘、石榴为主导产业,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7万元。自2018年以来,该村依托地处省级森林公园九龙山的有利条件,围绕推进农旅融合、建设“两村三园一环线”的总体思路,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五变五新”促发展,大力实施“强、美、淳、安、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发展即有“面子”,更有“里子”。

一、田园变成新果园,助推产业强

针对全村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该村从打造现代水果产业园入手,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重点对全村1300亩传统粮油作物生产区进行了改造,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为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引进琨玉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玖隆生态水果专业合作社,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村将过去的3500亩传统粮油作物区改造为高标准水果产业园,其中:由公司投资建成了占地1500亩以不知火、爱嫒、大雅柑、突尼斯软籽石榴为主的高标准水果产业园,带动全村农户新发展优质水果面积2000亩。建成占地700亩石榴、500亩柑橘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示范园,创建了“魏柑”地域水果品牌,通过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建设,推进产业振兴,“三品”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初步预计,水果正式投产后,每年可为全村带来收入3500万元,人均增收1.16万元。

二、农区变成新景区,助推生态美

针对全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该村从打造3D彩绘艺术村和竹艺名村入手,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4500米旅游环线庭院实行升级改造,通过建花台、种花草进行绿化靓化,整治和绿化庭院931户,占全村户数的97.1%。曾经无序的垃圾堆放点,现已成为环境优美的竹林驿站,成为村民休憩休闲的好去处。修建垃圾集中收集点12个,发放入户垃圾分类桶175个,新建样板湿地池3个,配备密闭清运车1辆,全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大幅提升。打造3D动漫“网红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80余万元,对58户房屋外墙进行风貌改造,墙绘3D文创动漫,打造互动体验景观节点,着力打造“3D网红村”。新成立井上人家旅游合作社,引进业主投资50余万元建成竹艺农庄,开办农家乐,引领带动乡村旅游。新建黑化宽6米、长1800米乡村振兴标美路,打造九龙山环金牛河景观宽4.5米、长1800米的彩色旅游道路,建设500亩竹艺文化名村观赏体验园,加速农旅融合,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产品变礼品、青山变金山”。

三、家园变成新乐园,助推乡风淳

针对全村存在的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文明行为,通过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开展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让文明外化于行。成立了由村民志愿者30人组成的文娱表演队,开展活动15次。建成了一个农村文化大院和村民活动中心,开辟了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场地,为群众活动提供了阵地。每月开展一次党群活动日,开展政策宣传、集中服务、议事决策、技能培训、文明教育等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文明素养。以“家国文化”为核心提升乡风文明,让文明内化于心。把“爱家爱国”作为文明建设的抓手,着力建设“家庭、家园、家国”的“家”文化体系。先后开展了好儿女、好公婆评选活动2次、评选7人,倡导“和谐、孝顺、贤达”等优秀传统家庭文化。制定《村规民约》,并使其成为村民的日常规范;成立了由17人组成乡风文明理事会,下设红白事理、纠纷调解、环境监督分会和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乡风监督、纠纷调解、保护环境、维护秩序等活动120多次,参与群众1000余人次。经常性开展爱国、爱党教育,传播正能量蔚然成风。

四、农村变成新社区,助推社会安

针对过去传统简单、粗放的乡村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治理需求,通过建设一核多元的治理机构,逐步推进传统乡村治理向新兴社区治理转变。完善村级服务设施。新建了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的村级“1+6”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了村级“一门式治理”和“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一核多元”的治理机构。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建立了以村民委员会、村委监督委为依托,以群团组织为补充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实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机制。每个村民小组建立一个一级微信群,把村民小组成员全部入群,由党员或党小组长担任管理员,负责搜集和反映群众提出的问题。两委建群解问题。把支部村委成员、党小组长、一级群管理员全部进入二级群,负责线上或线下为群众解决问题。全村共建了9个微信群,覆盖了全村90%以上的群众,形成了“群众线上点单、党员干部线下服务”的群众工作新模式,实现了群众意见“一天有回音、两天到现场、三天能解决”。目前,已为群众解决难题200多件,发布宣传、服务信息上千条。创建平安古井。举办法治宣讲21次,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化解矛盾纠纷50多起,成立由31人组成的村“红袖标”巡逻队,实现了巡逻常态化值守,确保了一方平安。

五、资源变成新资产,助推百姓富

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经营方式创新,带来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农民的“死资源”变为“活资产”,有效促进了农民生活富裕。一是土地在流转中增值。将所有权确权到户,并实行统一流转,按照田800斤黄谷/每亩每年、地400斤黄谷/每亩每年的流转费标准补偿到农户,让村民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二是投资入股使集体增收。由集体统一向村民流转土地500亩,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建设种植以观赏竹和食用竹类品种基地,打造竹艺名村观赏体验园。通过引进业主进行经营管理,前期项目投资以村集体入股方式,参与业主经营收入分红,每年除了支付农户土地流转承包费外,还可为村集体带来增收10万元以上。三是产业融合实现劳动力增值。通过大力发展农旅产业,吸收了大量本村剩余劳动力,琨玉珑生态农业公司建设的高标准现代水果产业园,每年可吸纳当地就业劳动力120多人,人均年收入上万元。产业壮大带动了服务销售业的快速发展,仅仅一年的时间,全村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转变,全村现有电商23家,专门从事电商服务的村民100多人,每年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