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县统计局 -> 最新动态 -> 正文
风雨兼程四十年 大雅丹棱展新颜——丹棱县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统计局 发表时间:2018-10-17 09:15 【字号: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十六万丹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力组织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五个丹棱”,发扬“五干”精神、争创五个“一流”,抢抓机遇、跨越图强,不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1162”总体工作思路,稳中求进谋发展,奋力建设“中国大雅家园”,发扬事在人为、为而不难的“大雅精神”,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面貌翻天覆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经济实力猛增,社会发展繁荣昌盛。

观往知来,全县上下仍将紧密团结,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百姓幸福为宗旨,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把握机遇、敢于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由1978年的4586万元,到1998年的47534万,再到2017年实现576813万元,40年间,GDP总量增长125倍,年均增速10.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从1978年的331元,到1998年的2938元,再提高到2017年的39535元,增长119倍,年均增速10%。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1978年的64.6:23.8:11.6调整为2017年的19.2:45:35.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全县经济支撑从改革开放前的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13785万元,是1978年的68倍。

(三)财政金融增长迅猛。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8年205万元,到2017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5850万元,是1978年的175倍,年均增速14.2%。地主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78年的434万元,提升到2017年的132366万元,增长了304倍,年均增速15.8%。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17年达到805808万元,是1978年645万元的1249倍,年均增速20.1%,其中住户存款由1978年的138万元,增长到2017年652938万元,增长了4730倍,年均增速达24.2%。

1978年-2017年财政金融相关数据

指标名称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2011年

2015年

2017年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万元)

205

638

1473

5104

11797

30410

35850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万元)

434

931

3100

42800

72095

128301

132366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万元)

645

4378

37119

167027

302125

619600

805808

住户存款余额(万元)

138

2778

31427

134003

238703

509591

652938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万元)

926

5727

31719

73972

115135

244160

292479

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村设施不断完善

201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9197万元,是1978年6366万元的29.7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961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10876万元,增长了36.4倍,年均增速5.5%。

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2017年粮食总产量8万吨,比1978年增长1.4万吨,年均增速1%;油菜总产量6990吨,比1978年增加5670吨,年均增速4.4%。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水果产量达16.2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3242倍,年均增速23%。茶叶产量3040吨,比1978年增长了65倍,年均增速11.3%。

畜牧业发展较好。2017年出栏肉猪20.07万头,比1978年增长了2.6倍,年均增速3.3%。禽蛋产量6323吨,比1978年增长了20.2倍,年均增速8.1%。

林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1978年森林覆盖率9.4%,2017年提升到56.5%,提升47.1个百分点。2017年全县森林面积达25603.8公顷。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1万千瓦增加到21.7万千瓦,增长了18.7倍;有效灌溉面积从1978年7456公顷增加到9520公顷,增长27.7%。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90999万元,是1978年963万元的198.3倍,年均增长15.3%,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快5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24万元,增长到2017年362335万元,增长了1616.6倍,年均增速20.9%。实现利润总额从1978年的18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9702万元,增长了538倍,年均增速17.5%。上缴工业税金从1978年的4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5794万元,增长了144倍,年均增速13.6%。四、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消费需求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各类经济主体踊跃进入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1882万元,是1978年1092万元的212.3倍,年均增速14.7%。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从1978年534万元,增长到2017年206330万元,是1978年的386.4倍,年均增速11.5%。

五、投资拉动作用增强,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投资建设日益加速。4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为迅猛,从1978年的134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601220万元,增长了4485.7倍,年均增速24.1%,近六年来的投资总量是1978-2011年34年间全县投资总和的2.4倍。

交通枢纽成效明显。2017年,全年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6896万吨公里;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9312万人公里。境内公路总里程493.3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68.16公里。

邮电通信飞速发展。40年间邮电业务飞速发展,移动电话、互联网络从无到有、从稀缺到普及,1978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8.26万元,固定电话156户;2017年,电话普及家家户户,邮电业务总量增长到52798万元,固定电话用户28400户,移动电话用户176200户,互联网用户57500户,按全县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电话可达1.2部,实现了户户通网。

六、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改革开放来,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545元,增长到2017年的29584元,增长了4.3倍,年均增速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5元,增长到2017年16495元,增长了252.8倍,年均增速15.3%。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40年来,全县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7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509人,参保率72.1%,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8000人,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4280人(其中在职14275人,退休10005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5229人(其中在职3372人,退休185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9032人,参保率85.3%。失业保险参保6754人。工伤保险参保9621人。生育保险参保7857人。新增就业2883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七、教科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义务教育全面完成。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实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育才计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从1978年的69.4%提升到100%,全面完成“普九”义务教育任务。2017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4所,其中小学12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34所(公办1所,民办33所)。全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考各类本科上线320人。

科技事业创新发展。2017年全县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5项,专利申请81件、授权82件,专利总件数327件。高新技术企业达7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家。专业技术人员1616人。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县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所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年末公共图书馆总藏量76200册。

医疗卫生不断健全。1978年全县卫生机构数21个,床位140张,职工人数271人。2017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6个,其中二甲医院1所;全县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652张,实有床位702张;卫生技术人员100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3人,执业(助理)医师3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