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人忽视,往往在骨折时才被发现,所以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骨代谢失衡引起骨的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质变薄、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
二、骨质疏松的症状
1.乏力:表现为疲劳和负重能力下降。
2.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腰背酸痛、关节疼痛,疼痛也会沿着脊柱向外扩,出现周身骨骼疼痛。
3.脊柱变形、身高变矮、驼背:严重骨质疏松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
4.骨折:轻微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脆性骨折,容易发生于脊柱、髋部、腕关节等部位,往往无外伤史,或仅有轻微外伤(站立或更低的高度跌倒),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
三、骨质疏松的诊断
1.骨密度测定: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XA)检测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2.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或MRI,用于评估骨折情况。
3.血液检查:检测血钙、磷、维生素D、碱性磷酸酶及骨代谢标志物等以辅助诊断。
四、骨质疏松的预防
1.均衡饮食:摄入足够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及鱼类等。
2.适量运动:要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和密度,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
4.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对于钙摄入不足的人群可遵医嘱补充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可适量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5.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情况,建议女性在绝经后、男性在65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