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体重管理指南》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防控形势严峻。科学减重不仅是为了达到国家体重要求,更是为了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科学减重三大支柱:饮食、运动与行为调整
一、科学饮食管理
2025年指南推荐"营养密度优先"原则,即选择单位热量中含更多营养素的食物。
(一)膳食结构调整。采用"211餐盘法"——每餐2份蔬菜(深色占一半)、1份优质蛋白(鱼禽肉蛋豆)、1份全谷物主食。研究发现,这种结构能自动减少约20%的热量摄入而不产生饥饿感。
(二)烹饪方式优化。多用蒸煮炖拌,少用煎炸烤。例如,炸鸡翅的热量是蒸鸡胸的3倍以上。
(三)饮食行为调整。减慢进食速度(每口咀嚼20-30次)、使用小号餐具、避免分心进食(如看电视时吃东西)可减少15-20%的食物摄入量。
(四)特殊人群调整。糖尿病患者应注重碳水化合物的质与量;高血压患者需控制钠摄入;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适合低升糖指数饮食。
二、高效运动方案
2025年指南首次明确提出"运动强度梯度"建议:
(一)基础层(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有效减少内脏脂肪。
(二)进阶层(每周2-3次抗阻训练)。针对大肌群的器械或自重训练,增加肌肉量可提高基础代谢率5-10%。
(三)强化层(每周1-2次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如20秒全力运动+40秒休息的循环,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减脂效果,尤其适合内脏脂肪减少。
特别提示:久坐是独立危险因素,即使规律运动,长时间静坐也会抵消运动益处。建议每30分钟起身活动1-2分钟。
三、行为与心理调整
(一)目标设定技巧。采用SMART原则(具体、可测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性),如"未来3个月通过每天快走30分钟和减少晚间零食,减重3公斤"。
(二)自我监测。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的人群减重效果提高50%。推荐使用具有体成分分析功能的智能体重秤,每周固定时间测量。
(三)压力与睡眠管理。皮质醇升高会促进腹部脂肪堆积,保证7-9小时优质睡眠可调节瘦素和饥饿素平衡,减少约300千卡/天的额外摄入。
(四)正念饮食训练。进食前停顿10秒,感受真实饥饿程度(1-10分),能有效减少情绪性进食。
(五)特殊人群减重策略。
1.青少年群体:以控制体重增速为主,避免严格节食影响生长发育,建议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含糖饮料,家庭共同参与改变;
2.产后女性:产后6个月是体重干预关键期。母乳喂养每天额外消耗500千卡,配合盆底肌恢复和适度有氧运动;
3.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导致脂肪重新分布(趋向腹部)。增加抗阻训练和钙摄入,控制夜间进食。
(六)长期维持策略。
1.规律监测:每周称重,体重波动超过3%时及时调整;2.早餐习惯:90%的成功维持者保持规律早餐,以高蛋
白食物为主;
3.运动坚持:平均每天保持60-9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包括日常活动);
4.应对反弹:制定预案应对节假日、压力期等易发胖情境;社会支持:加入健康社群或寻找伙伴共同坚持。
2025年指南特别强调"体重管理终身化"理念,建议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如选择通勤步行、办公室微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