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资金链”打底,抢救珍稀史料。加固“基础保障+专项补助”小链条,在人员配备、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旧志抢救性保护,优先支持6部残损孤本修复影印,全额保障高清扫描、古籍修复及点校出版费用,资助全省首部县级文库《丹棱文库》编纂,推动旧志成果转化为文旅资源,实现“抢救—修复—利用”闭环管理。截至目前,累计投入相关经费80万元,解决乡镇志、村志、大事年表、年鉴公开出版等经费53.8万元。
二是“激励链”催跑,提升编撰质量。实施“基础补助+成果奖励”创新链条,预拨每部旧志启动资金,验收后依据《旧志整理质量评分细则》奖补。引入川大教授与本土“土专家”联合审校的项目,额外追加文化挖掘经费,破解专业性与在地性矛盾,对进度快、质量优的单位优先安排后续项目,近2年带动全县新增旧志整理合作团队3支。
三是“效益链”互融,释放乘数效应。捆绑“修志—用志—活志”转化链条,实现旧志成果无缝衔接文旅发展。依托点校成果编写全市首部县级艺文志书《丹棱艺文志》,为大雅堂、郑山·刘嘴摩崖造像等提供10余处历史典故支撑,带动景点年客流量增长15%。鼓励企业利用旧志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力争实现文创销售额再突破。提升丹棱群众“大雅文化”自豪感,实现“古籍活化”+ “经济创收”+“文化认同”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