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有60岁以上老人3.6万人,养老问题已成千家万户的心头难事、民生大事。今年以来,丹棱县积极回应群众呼声,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探索建立“三化联动”机制,推进全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一、坚持全域化推进,彰显养老服务普惠性
县政府办出台了《丹棱县2019年全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规划到2020年,建成无偿与有偿服务相互补充、托底与普惠服务相互结合、城市与农村服务相互融合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县有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有养老服务分中心、行政村(社区)有日间照料中心或养老服务点、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覆盖的养老服务架构,为3.6万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为全县有意愿入住特困老人100%提供机构养老服务,为4216名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构建全域化、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为全县所有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全面、连续的养老服务,达到老年人“生活有照料、生病有看护、纠纷有调解、精神有慰藉”的目标。目前,全县已建成养老服务分中心3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8个,养老服务点7个,服务老年人0.8万人次。2019年筹集资金551.48万元,计划新建6个日间照料中心、1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个养老服务分中心、5个养老服务点;对农村敬老院220张床位进行适老化改造,为4216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二、坚持多样化发展,突出养老服务完整性
抓好多层次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逐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疗养老和互助养老相结合的全域养老服务体系。一是提升改造,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实现县中心敬老院、幸福家园从集中供养向社会供养转型需要,对“一院一园”进行适老化改造,建成占地面积50亩,有床位220张,辐射双桥镇和丹棱镇10多个村的养老服务中心。二是综合利用,建设养老服务分中心。在仁美镇雄义和双桥镇宿场两个平坝区村,利用现有的村老协、农村幸福互助院等资源,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阵地,为老人提供聚会交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目前,两个村已服务老人2130多人次。三是拓展服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县南苑中医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签订医养合作协议,打造“中心(服务点)+居家+医疗”养老服务模式;与眉山药科学院等5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打造“中心(服务点)+居家+敬老孝亲”养老服务模式;借助老年大学等“五老”力量,打造“中心(服务点)+居家+文化”养老服务模式。三是先行先试,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积极探索“时光银行”+“积分借贷”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丰富养老内容和形式。在仁美镇雄义村开展“时光银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试点,通过“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缓解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现状。目前,雄义村“时光银行”共有储户22户,累计储存“时光”592小时。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无人照顾,需要紧急帮助的实际,在双桥镇宿场村创新“积分借贷”养老服务新模式,目前,全村“借贷人”共有4人,参与积分服务6人,累计积分31分。
三、坚持社会化参与,保障养老服务持续性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汇聚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新动能。一是建立养老机构民办公助模式。在丹棱镇城西社区租用丹顶湖宾馆二楼,以民办公助形式建成了综合日间照料养老服务中心,服务惠及3个社区,以及丹棱镇、双桥镇、仁美镇等1000多名老年人。中心运营以来,创新开展集日间照料、全日制托养、儿童看护“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每天服务老人150余人,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还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利用民间资源建养老服务点。在丹棱镇桂花村作平文化大院探索“农村文化+养老”模式,将文化与养老融合发展,对作平文化大院进行适老化改造,打造孝养文化服务点,开展助餐、助洁、助医等生活服务,新设了陪同老年人旅游等服务内容,组织老年人文艺表演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表演自编自演的乡土文艺节目,深受老人们的喜欢。目前,该服务点服务老人1260人次。在石桥乡黄山村探索日间照料的山区养老服务点。在人口相对集中的王湾、倪家湾、原村委会选取3个点,利用个人闲置房、村委会闲置办公用房等进行改造,建设养老服务点,覆盖全村317名60岁以上老年人。目前,通过民办公助已建成的王湾和倪家湾养老服务点,分别由黄山村老协会长蒋连忠和村民倪瑞华无偿提供自家宅院改造而成。为老人提供娱乐健身、生活照料、餐饮起居等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就近养老的问题,实现了家门口养老的愿望。
目前,该县正按照项目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推进,6个日间照料中心已开工2个;11个养老服务分中心已建成2个,开工4个;5个农村养老服务点已开工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