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县公安局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一声姐姐,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丹棱县以人为本、疏堵结合打好禁毒攻坚战
来源:丹棱县公安局 发表时间:2023-12-27 12:56 【字号:  

近年来,丹棱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省、市、县禁毒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创建禁毒示范为引领,强基础、固根基、除隐患、护稳定,不断推动丹棱禁毒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现有吸毒人员、新滋生吸毒人员持续下降,回归社会人员不断增加,禁毒工作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毒品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的成效。

以雷霆之势、铁腕之举筑牢禁毒安全防线、斩断毒品犯罪链条、遏止毒品非法蔓延,是禁毒工作的基本要求。而落实人文关怀、助力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也是禁毒工作的题中之义,疏堵结合方可药到病除。

在“疏”的方面,丹棱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正、关怀救助”原则,以“平安关爱”行动为契机,多举措为困难戒毒人员及家属解决就学、就业安置、临时救助等问题,同时大力宣传营造对戒毒人员包容关爱的社会氛围,让越来越多戒毒人员走出了“吸毒—戒毒—复吸”的死循环。累计走访慰问戒毒人员的未成年子女45名,帮助解决就学问题5人,对吸毒人员提供心理疏导86人,联合劳动就业局开展技能培训24人,安置就业岗位18人,为戒毒人员提供临时救助(含涉毒人员家属)38人次。

从一名吸毒人员蝶变为行业小有名气的桔橙经销商、从冥顽不化的“浪子”到将警察视为亲人的好公民,下面要讲述的陈攀的经典案例,完美佐证了丹棱县禁毒工作在软硬兼施、疏堵结合、以人为本三板斧加持下取得的显著成效。

【缘起:青春男孩误入歧途以毒相伴无法自拔】

“没有姐姐,就没有我的今天,她对我有再造之恩!”12月15日,位于丹棱县齐乐镇的商贸物流中心,在近千平方米的厂房内,150余名工人正忙着进行爱媛分拣、包装等工作,该中心承包人之一陈攀一边联系着来日的货源,一边督促着工人们加快生产进度。但当他看到丹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辅警(曾是县禁毒办工作人员)李欢出现在厂区的那一瞬间,陈攀立即放下所有工作,跑到李欢面前亲切地攀谈起近况。

那么,作为一名曾经的吸毒人员,陈攀为何能与禁毒工作人员李欢建立起亲人般的情感?从陈攀的故事又能折射出丹棱县禁毒工作中的哪些亮点?

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俗语在陈攀身上十分贴切。这个出生在丹棱县张场镇大田坎村的农村孩子,由于家境贫困等种种原因,小学五年级辍学后便踏入社会,后因交友不慎在20岁的黄金年龄染上毒瘾。

“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会流眼泪!”据陈攀回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出生社会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给所谓的黑社会大哥当“马仔”,干一些为赌场望风的非法营生,挣来的一点钱也用于吸食毒品,人生看不到一丝出路。

后来,陈攀交上了女朋友,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有了回归家庭的想法后,陈攀决心戒毒。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陷入困顿,最终导致这段婚姻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心灰意冷的陈攀再次陷入毒品的漩涡无法自拔。最终于在2014年被公安机关查获,之后又多次复吸被强制隔离戒毒,是一名“三进宫”戒毒康复人员。

2019年,陈攀在强制隔离期满解除后回乡,丹棱县张场镇人民政府及时将他纳入重点管控人员进行建档立卡,接受社区康复管控。当时还在张场镇综治中心担任网格员兼任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工作人员的李欢与陈攀有了交集。

【感化:触碰心中“软肋”以真情换真心】

“一开始他很不配合我们的工作,一幅破罐子破摔的样子,我们很头疼也很心疼。”李欢告诉记者,戒毒康复人员在社区需要定期报道和尿检,但是陈攀十分抵触,推三阻四的行为时有发生,对禁毒工作人员也是直呼其名。

“我们没有放弃他,而是找到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化他。”转机发生在2020年8月,在一次丹棱县禁毒办联合张场镇人民政府综治中心、联合辖区派出所入户走访时,李欢等人了解到陈攀有一个8岁的女儿,在公立学校上学,但由于是聋哑人,在学校备受排挤,自卑的心理导致小女孩半年都不愿出家门一步。了解这一情况后,李欢通过民政部门了解到眉山市东坡区有一家为特殊人员开办的学校,在与民政部门、学校和女孩家人反复沟通并准备了一大堆相关材料后,2021年2月,陈攀的女儿顺利到特殊学校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有吸毒史,陈攀求职工作四处碰壁,其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面对这样的状况也束手无策,全家人在生活上一度陷入困境。于是,李欢又发动身边朋友力量,将陈攀介绍到丹棱县工业园区的科美特铝材有限公司务工。陈攀也没有辜负大伙的一片苦心,在这里的两年里,他彻底摆脱“毒友圈”,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从普通工人干到技术工人,再到企业人事管理,月薪也达到万元。

“可能女儿是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经过这两件事后,我发现他对我们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女儿到校学习的第一天,他发微信告知我的时候把我叫做‘姐姐’,那一刻我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这是对我们禁毒工作最大的肯定!”李欢告诉记者,从张场镇网格员到丹棱县公安局辅警,虽然职务和工作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并未与陈攀断了联系,他们会像亲人一样互通信息。今年8月9日,李欢收到陈攀发来的喜讯——13岁的女儿参加了成都大运会的体育展示表演,向世界呈现了中国残疾青少年积极向上的青春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昂扬风貌。见证了她从一个自卑的小女孩变成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姑娘,李欢发自内心地高兴。

【蝶变:与过去的自己决裂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后来,处于企业管理岗位的陈攀接触到更多商机,也结识到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放弃了高薪工作决定创业。通过电商销售丹棱县的晚熟柑橘,从一开始用三轮车进货再直播售卖的小打小闹,再到如今坐拥上千平米厂房、日常工作人员数百人的业绩,陈攀用三年时间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乘着丹棱桔橙热卖的东风,仅2022年他就获得收益160万元,在丹棱县城买了新房,同时也建立了新的家庭,生活充满了希望。

“事业小有成绩之后我思考着如何回馈社会,把丹棱公安带给我的正能量传承下去。”陈攀告诉记者,如今,他想着竭尽全力帮助老乡一把,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且年纪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只要有前来就业的意愿,陈攀都来者不拒,底薪200一天还管饭,现金日结;同时,他用自己的故事感化曾经的“毒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给他们联系果苗、技术培训等方式发展起产业,让他们也走入新生活。

11月底,当丹棱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政委、县禁毒办主任余波带队到自己厂房实地指导和关心时,陈攀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但随着交流的深入,他感受到丹棱公安从领导到普通民警的平易近人和务实精神,加上微信后,陈攀也会经常给余波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

“陈攀的案例从侧面反映了我们丹棱禁毒工作的一大亮点,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态度。在平等的基础上,我们尊重每一名吸毒回归人员,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彻底放下心中的结缔,以真情换真心!”在谈及陈攀这一励志案例时,余波十分感慨地表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只要用心用力用情对待每名戒毒人员,挽救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造福的是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