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次援彝援藏,源于梦想
我渴望生命的清泉在这里长流,滋润彝族每一寸土地;
我祈求生命之光在这里灿烂,温暖彝族千家万户;
我希望灵感触动自己每一根善感的神经,让笔尖流淌出彝区最美的见证,让生命之火在这里喷薄,燃烧得最旺。——苟万松心声
从2013年9月起,丹棱县仁美小学教师苟万松被选派到凉山州金阳县天台小学支教开始,先后到金阳、茂县、甘洛三地四次援彝援藏,其中一年还带上妻子一道支教,已经连续了七个年头。
一些人看来,支教无非就是增加一点生活阅历,捞取一点资本。“你只是一个老师,不知道你图什么?”很多人不理解。原来苟老师的父亲也是一位教师,上世纪50年代在西南革命大学学习时,就曾经报名并获批到彝区参加工作队,后因病遗憾未能去成。到父亲没去成的彝区去“看一看”的梦想,从小植根于在他的脑海中。



经历生死考验,变得更加坚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最美的风景,就出现在奔走于每一户彝家所发生的故事,填满彝家的幸福,也滋润着我的心田。——苟万松心声
七年中,苟老师克服了远离亲人、水土不服、高原反应、饮食差异等难以想象困难,特别是路途的艰险。路途的艰险常常让人始料不及,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是2015年11月下旬,苟老师从西昌开车回金阳,突遇罕见的大雪,公路限行,为了能及时赶回上课,他对交警谎称先到前面买点东西吃,然后停来住宿。可吃过干粮后,心里老想星期一有课,他就冒着大雪前进。公路上的积雪有3至4厘米,雪仍下个不停,他小心地开着车,两个小时后到了昭觉,买上防滑链,绑在了两个后车轮上。师傅告诉他,近几年都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不能走了。苟老师讲:我意识到此行的艰险,我自信我驾车的经验,又踏上了赴金阳之路,我看见了沿途翻了六、七辆车,有的鲜血溅在车前玻璃上!雪在公路上足有一尺厚了,我的车翻上了山冈,喷水头冻了,喷不出水,前玻璃被雪挡着,刮不动。我下车看了看白莽莽一片,只得停下车来。我拿出手机,思虑再三,没有给妻子打电话,以免担心,在手机里写了一封短信:告诉妻子,如果我走了,如果政府给予补偿,分为三份,一份留金阳,给予最贫困学生们,一份留妻子,一份留父母。写好后,未发,留在手机,然后继续前行。苍天有眼,大概是他对彝族同胞的感情感动了上天,化险为夷,遗言也没发出。





教书育人,人生价值得到最好的发挥
开晴窗,远望蓝天白云,光线晶莹明亮,微风吹进片片春花;近看彝家小院,春色满园。苟万松迫不及待地奔出去,看着花儿盛开,享受时光静美,不尽感慨道“愿我的学生像这满院花儿,开得灿烂,永吐芬芳!愿我的人生留下串串美丽”。——苟万松心声
在丹棱,苟老师工作了快30年,虽然也敬业,也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而在民族地区的不凡经历,让他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甘洛县,从扶贫岗位重返教室后,苟老师想得更多更远了:愚昧比贫困更可怕,怎样让彝族人不出现贫穷和愚昧一代代传下去,只有将现代文明通过教育加以传递。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快乐于知识的海洋?苟老师用心培养孩子行为习惯,认识真善美。走上讲台上课,和学生们交流如聊天一样,做到自然清晰。同时利用自习课,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课余时与孩子们玩在一起,学生非常喜欢他,一有机会便向他蜂拥而来。
苟老师得知返乡人员在外打工因没有文化,只能干些体力活,工资很低,也很辛苦。义务为返乡人进行学历补偿教育,不失时机地启发他们珍惜难得有学习机会,争取学会一门专业技术,如电焊、挖掘机驾驶技术、厨师、美容美发等。

并是有多么高尚,源于对彝族同胞的感情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苟老师心声
苟老师常讲,自己没什么本事,就是不怕吃苦。超强的生存与交往能力,让他如鱼得水。民族地区工作,适应生活的能力要强,苟老师有一手好厨艺,即便原料有限,也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让不适应当地生活的同行感觉温暖。
苟老师给人讲,长期在彝区工作,亲眼目睹着彝族同胞的生活现状,常让我流下眼泪。他们太贫穷、生活条件太差,有大部分人还住着土坯房。下雪天,有不少人打着赤脚,就连婴儿都衣着单薄。
在甘洛县阿嘎乡乃巫村驻村期间,彝族兄弟吉乃衣布子跑了五六公里的山路,专门给他送来了三个小白瓜和一把野菜。他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送,知道汉族人喜欢吃蔬菜,就送来了瓜和菜。今年春节过后,苟老师将各级奖励的近三千元钱,全部买了家乡丹棱特产不知火装了满满一后备箱,送给他联系的贫困户。在传递爱心的同时,让彝族兄弟明白,只要不断努力是可以种出优质水果的。
长期的援彝援藏,让苟老师不能常在母亲身边尽孝。在四川骨科医院与母亲的短暂陪伴中,也没有忘记为彝族同胞做点事。他讲述的彝区见闻感动了为母亲手术的毕梦娜教授。毕教授率队亲临甘洛义诊,为彝区病人送去了及时雨。
苟老师讲,不要以为我有多么高尚,我只是来援助别人的,其实援彝援藏更是自己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他总是将心比心,放低自己的姿态,与一道共事的汉族、彝族、藏族、羌族等同事平等相处,用真心赢得了尊重。苟老师走到那里,那里都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