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项目+务工组织”。结合以工代赈项目区务工人员年龄结构、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设置劳动强度和报酬标准相适应的3类务工岗位,公开发布招工信息,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108人。二是强化“项目+特殊群众”。突出项目精准对接、靶向找“人”,重点抓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特殊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目前,已解决45名特殊群众就业问题。三是强化“项目+劳务报酬”。实行县级报账机制,通过出勤打卡、签字确认工时、村镇县逐级审核把关方式,每半月将劳务报酬发放至每一位务工群众手中。目前,已发放劳务报酬35.6万,发挥了以工代赈“赈”的作用。四是强化“项目+技能培训”。开展以工代训,帮助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使23名杂工转为技术工,既增加了务工工资,也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撑。已通过种养殖技术培训群众300余人,新增山羊养殖户、茶叶种植户50余人。五是强化“项目+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农村土地、农村产业、农村劳动力、政府投资和行政、企业公司平台5种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以水稻、桔橙、茶叶等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带动项目区人均增收上万元。六是强化“项目+公益岗位”。设置乡村道路养护管理员、村级公益设施管理员、环境卫生保洁员等8个公益性岗位,为低收入群众解决就业困难问题,人均年收入增收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