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扶贫阻断代际传递效应。健全贫困儿童少年精准数据平台和关爱工作平台,建立特殊群体儿童台账,实行分层分类资助机制,补充完善“三免一补”、困难寄宿生补助等扶贫助学政策,实行“三层两线”承包责任制控辍保学,提高扶贫助学政策精准性和针对性。(2)产业扶贫帮助群众增收脱困。整合扶贫、交通、农业、畜牧、水利等资金,发展核桃、猕猴桃、脆红李、茶叶等特色种植业2.8万亩,建养殖圈舍3.2万平方米,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80户。(3)文化扶贫提高群众幸福指数。2016年预计完成投资2.4亿元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启动新建县图书馆,大力抓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全年组织开展“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150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865场次。(4)人才扶贫提高致富奔康速度。按照“1+1+1+1+X”联系帮扶模式,将全县21个贫困村划分为产业落后、基础落后、技能落后三类,对应从32个农口、基础设施建设、人事劳动等部门选派了第一书记联系帮扶,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8期1200人次,为贫困村带去发展点子30多项,贫困群众年收入提高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