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申请的失业保险金这么快就下来了。”近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金牛社区居民李淑容“一卡通”到账1320元,从申请到拿到保险金她只跑了一次。
以前,失业人员申请失业保险金要先办理就业失业证,需要到所在的村(社区)、乡镇政府盖章,并由企业提供解聘合同或者劳动协议,就业局才会办理,来回要周转好几个地方。
而现在失业人员只需要带上身份证、社保卡、户口簿、单位增减明细表到县市民中心就业综合服务窗口即可办理,不需要再跑村、镇盖章证明。
该证明的取消,得益于丹棱县纪委监委创新开展的清理村(社区)非必要事务,落实“减证便民”行动。
在一次调研中,丹棱县纪委发现除了失业证明,群众到村(社区)开具的还有收入证明、死亡证明、亲属证明等五花八门的证明,村(社区)成为了出具证明的大本营,证明成为了干部和群众的负担。
“减证便民”,减去的是负担,改进的是作风,凝聚的是民心。为督促“减证便民”行动落地落实,整治“作风病”,丹棱县纪委监委发动县乡村三级纪检力量,组建“1+1+N”“病情”摸排组,由1名班子成员带队、1名乡镇干部带路、N名纪检干部配合,在全县50个村(社区)发放问题征集清单,倾听群众诉求、问切群众感受、了解群众意愿。
走访现场,村干部和群众拉开了“吐槽”的话匣子。
“现在去办个事真的很麻烦,家里猪死了报个保险都要去村上开证明,安装天然气也要开证明。”
“就是,前两天我去领取抚恤金,把村上、镇政府、县人社局跑了个遍,才把证明弄好。”
“村民去办事,总会让村委会出具相关证明,比如小额人身保险赔付时,需村上出具摔伤、扭伤等证明,有的证明不符合要求,群众还会跑来回。”
通过走访,丹棱县纪委监委发现,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证明,让群众吃够了苦头。有的部门、单位要求村(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无文件依据、种类繁多,表面上看是工作流程所需,实际上是没有把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心上,给群众办事做了“加法”。
针对排查出的“奇葩证明”类型、分布领域及主要用途,丹棱县纪委明确“六个一律”要求,建立《丹棱县证明材料负面清单》,通过制度监管倒逼各职能部门端正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做到“自己革命”的作为,从本部门查起、从本部门改起、从本部门杜绝那些困扰群众的“奇葩证明”。
丹棱县行政审批局局长曹华告诉记者,在此次专项整治中,县行政审批局在全县50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设置便民服务代办场所,对能够现场办理的当即办理、不能现场办理的全程代办,积极推行“三个极简”运行机制,推进“一件事跑一次”、“最多跑一次”和“一网通办”,实现群众办事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
就在前几天,齐乐镇城西社区居民张利没有到社区开具证明就到县市民中心社保窗口办理了领取抚恤金等事项。仁美镇雄义村村民朱军不需要像往常一样向县天然气公司提供开通原因证明,半小时就办理好了开户手续。
在清理村(社区)非必要事务的过程中,县纪委监委派驻县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指导县行政审批局探索出在业务高峰期或非工作时间,对有办件需求的群众和企业可通过窗口现场预约、四川政务服务网线上预约、电话预约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服务,县市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前联系预约群众,告知所需申请材料,并在约定时间为群众一对一服务,让群众少跑“冤枉路”。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丹棱县共清理取消34个证明事项,进一步规范简化完善5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证明,同时,取消3项村(社区)承担的非必要事务,对2个单位进行了约谈提醒。
“‘减证便民’行动,破解了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切实减轻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负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丹棱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李开鹏表示,将进一步督促相关部门畅通群众办事的渠道和途径,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行预约制,规范办理程序,努力让群众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