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日期: | 2017-02-06 |
发布机构: | 文号: |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县上下继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为工作目标,全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呈现健康、平稳、有序发展态势,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指标增速总体靠前
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54.3亿元,增长8.5%,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三。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4.2%,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二;第二产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9.6%,比全市高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9.5%,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二。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61.7%、28.3%。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0.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5.2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4.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2.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0.1:54.7:25.2优化为19.5:54.4:26.1。
(一)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7.9亿元,增长3.7%。粮食总产量达到79423吨,增长1.2%;油菜产量6985吨,增长2.9%;水果产量15.5万吨,增长8%;茶叶产量3096吨,增长4.3%。全年小家禽出栏178万只,增长2.6%;生猪出栏2010百头,下降3.9%,期末存栏1301百头,下降2.9%;奶牛存栏7432头,下降2.1%;全年肉类总产量18761吨,下降2.6%;禽蛋6367吨,增长1.8%。
(二)工业发展稳中有进。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1%,比全国高5.1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2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4.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四位。42户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31亿元,增长15.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13.9%,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15户。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亿元,同比增长78.1%,利润500万元以上企业有9户,千万以上的5户。
(三)投资发展健康有序。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8.8亿元,增长13%,增速比全国高4.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3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四。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亿元,增长18.8%,比全市高13.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3.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基本建设投资32亿元,增长11.5%,比全市低9.7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29.3亿元,增长21.2%,比全市高16.8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6.2亿元,下降4.6%,比全市高4.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四位。
全年全社会投资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4.1亿元,增长21.7%;第二产业投资40.1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投资24.7亿元,增长3.7%。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9%、58.3%、35.8%。
(四)消费市场趋于缓和。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亿元,增长12.4%,增速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比全市低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五。商品房销售面积9.6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9%,比全市低22.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五。全年外贸出口额达1309万美元,下降9.2%。
(五)财政金融运行高效。全县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44亿元,同口径增长13.1%,比全市高3.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二。其中税收收入实现2.12亿元,增长5%,税收占比61.6%;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15亿元,增长41.5%。民生支出占比66.1%。
全县全社会存款余额7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居全市第一,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社会贷款余额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居全市第一。
(六)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全县两项收入持续增长,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农民增收成效明显,位次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068元,比上年增长9.7%,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5个百分点,增速排位较去年上升3位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7224元,比上年增长8.5%,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比全市低0.2个百分点,增速排位较去年下降1位。
七)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33.3亿元,增长8.8%,居全市第三,占GDP比重61.4%,对GDP贡献率达64.7%。民间投资实现47.5亿元,增长8.8%,比全市高4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三,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比重69.1%,居全市第四。
二、经济发展后劲趋弱,下行压力逐步加大
(一)工业发展逐渐回落。一是停产和下滑企业较多。全年全县42户规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3户,产值下滑企业11户,占规上企业的26%,拉低全县工业总产值6.6个百分点。二是入规企业退多入少。2016年全县共入库规上工业企业4家,退库7家,工业发展后劲趋弱。
(二)项目投资明显放缓。一是项目质量弱。全年入库项目128个,计划总投资额62.91亿元,项目个数多投资总额低,入库项目平均投资4900万元,居全市最低,投资5000万以上项目只有41个,仅占32.3%。二是剩余投资不足。截止目前,在建项目61个,还有20.9亿元剩余投资可报,开门红压力较大。三是房地产投资无回暖迹象。2016年,全县房地产无新项目开工,在建楼盘全是往年开盘项目,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2亿元,同比下降4.6%,就目前形势来看,2017年我县房地产投资仍很难有大的改观。
(三)消费市场活力不足。2016年全县三产增加值虽然上升全市第二,分别新入统了一家限上商贸企业和其他营利性重点服务业,但是“量少质弱”的形势依然客观存在。服务业企业增速缓慢,限上企业个数和占比在全市仍处于最低,限上企业零售额增速始终难以提升,影响社消零及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的评审。全县的地理及交通两大优势反而制约了社消零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难以留住“高大上”的消费需求群体。2016年全县房地产消费市场疲软,商品房销售面积9.6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73万平方米,下降27.9%。
三、夯实基础取长补短,继往开来扬帆起航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丹棱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台阶,全县上下将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进一步加快创新改革步伐,以稳中求进为基调,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夯实基础补足短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一)坚持目标导向。始终坚持“转方式不偏离、补短板不放松、防风险不懈怠”原则,强化目标意识,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的工作目标和项目工作要求,签承诺、定计划、抓部署,谋划好全年工作。早立足、快收心、稳开局,确保实现“开门红”。
(二)突出工业强县。目前全县经济发展对工业的依赖性较强,工业贡献率超过50%,要继续保持工业的持续增长才能支撑全县经济的稳定发展。一要抓协调服务。职能部门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保障生产正常运行。二要政策支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全面生产。
(三)紧盯项目发展。一要加快项目储备。目前在库项目投资额离全年目标差距较大,相关部门要早谋划早安排,加快项目的申报入库力度。二要加大项目督查。制定工期倒排,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分析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工,按期完成。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年终考核,实行目标考核倒扣分制。
(四)提升三产活力。一是加强对全县商贸流通企业的排查摸底工作,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引导个体工商户注册成企业法人;对已入统的规上企业做好走访指导服务,做到依法统计。二是创新促销方式,加强网络、会节营销,组织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三是重点实施“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行动,以雅购商贸等为代表带动发展“三新”服务业,形成三产发展的新亮点。
(五)推进入库进度。强化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夯实统计数据基础,始终坚持“要有数,先入库”原则,加快新建项目和达标企业的入统工作,争取开工一个入统一个,成熟一家入统一家,不迟不漏,确保所有项目“应统尽统”,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添足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