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日期: | 2016-04-01 |
发布机构: | 文号: |
2015年,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压力,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三五战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团结实干,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增长。
一、综合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5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7.4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69.6%和23.8%,其中,工业对经济贡献率55.2%,建筑业对经济的贡献率14.4%。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4年的21.1:54.2:24.7优化为20.1:54.7:25.2。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GDP的62.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9.4%。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7.1亿元,增长4.6%。农作物播种面积20683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07公顷,比上年增长1.1%,油菜播种面积4227公顷,减少0.1%。
农产品粮食总产量达到78474吨,比上年增长0.8%;油菜产量6785吨,比上年增长1.5%;水果产量14.4万吨,增长8.2%;茶叶产量2969吨,增长0.5%;蚕茧产量2478吨,下降9.7%。
畜牧业小家禽出栏174万只,增长2.9 %;生猪出栏2091百头,下降3%,期末存栏1339百头,下降2.8%;奶牛存栏7592头,增长1%;全年肉类总产量19271吨,下降1.4%;禽蛋6253吨,增长4.6%。
林业全县森林面积17583公顷,当年造林面积800公顷,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5.1%。
渔业水产品产量4250吨,增长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12.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2%,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新发展亿元企业3户、规模企业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42户。
结构类型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股份制企业增长14.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4.5%;轻工业下降6.3%;重工业增长18.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3.7亿元,增长11.5%;实现利润1.6亿元,增长33.2%。
产品产量釉面砖9759万平方米,增长8.3%;芒硝5.1万吨,下降51.9%;齿轮9187吨,下降1.9%;全社会售电量45396万千瓦小时,下降0.1%。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3%,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末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8.58万平方米,建筑业总产值9.84亿元,增长19.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35万平方米,增长3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增长12.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8.7亿元,增长17.3%;更新改造投资24.2亿元,增长13.4%;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33.7亿元,增长15.4%。201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施工项目135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80个;本年投产项目82个。全部投资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3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投资33.8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投资23.8亿元,增长9.3%。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5%、55.5%和39.0%。
五、国内贸易及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分行业看,批发业1.4亿元,增长11.1%;零售业14.5亿元,增长12.3%;住宿业0.2亿元,增长12%;餐饮业2.4亿元,增长11.9%。限额以上商贸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3亿元,增长9.7%。其中:批发业0.08亿元,增速17.7 %;零售业1.67亿元,增长8.0%;住宿业 0.12 亿元,增速 13.3 %;餐饮业0.26亿元,增长17%。
分地域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亿元,增长11.7%;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0.5亿元,增长12.6%。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06万美元,下降19.2%,其中出口额1442万美元,增长20.4%。
六、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全年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6918万吨公里,增长20.7%;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9376万人公里,增长20.9%。境内公路总里程503.2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32公里。
邮电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42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83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0543万元。2015年固定电话用户25247户;移动电话用户149760户,互联网用户32174户。
旅游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207万人次,增长26.4%,实现旅游总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7.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04亿元,增长16.1%,税收性收入2.02亿元,增长16.9%,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6.4%。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2.83亿元,增长10.7%。全年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1.44亿元,增长9.7%,完成政府性基金支出1.6亿元,减少18.1%。
金融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1.96亿元,比年初增加5.44亿元,增长9.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0.96亿元,比年初增加5.62亿元,增长12.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42亿元,比年初增加3.29亿元,增长15.6%。 其中短期贷款7.45亿元,减少6.8%;中长期贷款16.92亿元,增长30.4%。
保险年末全县共有保险公司2家。全年保费总收入15414万元,增长12.5%。
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科技全县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5项,专利申请45件、授权41件,专利总件数162件。高新技术企业达4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家。专业技术人员1832人。
教育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所,其中小学12所,初中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33所(公办1所)。在校学生总数16323人,其中小学6215人,初中2532人,高中1714人,中等职业学校1109人,在园幼儿4753人。全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考本科上线342人。全县专任教师总数1028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384人,初中专任教师276人,高中专任教师127人,中职专任教师48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93人(其中公办教师25人)。
文化体育全县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所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年末公共图书馆总藏量68200册。
广电全县有线广播电视总用户达1.85万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867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120公里。地面数字电视用户达1600户,直播卫星用户5500户。
卫生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8个,床位数518张,卫生技术人员928人,其中执业医师285人,注册护士304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37520人,参合率100%。
九、人口、环境、城建和安全生产
人口2015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62717人,其中:男性82312人,女性80405人;非农业人口37327人,农业人口125390人;当年出生人口1548人,其中男性762人,女性786人;当年死亡1555人,其中男性852人,女性703人;迁入人口2440人,迁出人口2919人。常住人口14.32万人。
环境全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年氮氧化物削减率4.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0.122毫克/立方米。全年平均气温17.6 ℃;年降水量885.5毫米;年日照总时数700.8小时。
城建城区面积为6.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41万人,城镇化率37.76%。
安全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5件,下降26.5%;死亡 1 人,下降66.7%,其中:道路交通死亡1人。受伤35人;造成经济损失11.58万元,下降74%。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支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01元,增长8.5%。其中,工资性收入14303元,增长9%;经营净收入6689元,增长8.5%。人均消费性支出16753元,增长8.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5%。
农村居民收支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2元,增长9.7%(见注3)。其中,工资性收入5876元,增长8.9%;经营净收入6523元,增长9.9%;财产净收入369元,增长29.9%;转移净收入975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45元,增长14.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
社会保障2015年全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64万人,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9.0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2.6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050人。新增就业2367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1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231人。
注:
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丹棱统计年鉴—2016》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及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会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3.居民收入2010-2013年为老口径数据,2014-2015年为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