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小局筑优城 强内涵提品质
让小城生活既有“大雅味”更具“烟火气”
中共丹棱县委书记 曾建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全国县城建设,打样眉山丹棱,大雅之堂、桔橙之乡、蓬荜生辉。衷心感谢部、厅领导对丹棱的关心与厚爱,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住建领域领导莅丹指导,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意,我们唯有用心用情做细工作,确保会议圆满召开、开出成效。

今年7月,党中央时隔十年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开启了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县城建设,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借此机会,我将丹棱县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作一汇报,感谢倾听、敬请指正。

初识丹棱
我们“小巧精致”,特色鲜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座城市总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印记。丹棱地处成都之南,面积449平方公里,秦汉时属南安县,南北朝为齐乐郡,隋开皇12年(公元592年)建县,沿革千年、传承至今,2024年GDP刚过百亿,户籍人口仅16万人,县城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可以说“小”是丹棱最大的特点,但这份小、不小气,每一处都镌刻着独有的精致。
丹棱近成都,有1小时联通都市的区位。全域处在成都都市圈范围,毗邻双流、天府双机场,紧靠青白江、青龙双枢纽,距成昆、川藏铁路20公里,让“丹棱即成都”成为了叙事日常。

丹棱蕴大雅,有遗韵千年的大雅之堂。北宋元符三年,丹棱名士杨素,集杜甫诗词、黄庭坚书法,个人出资修建大雅堂,义薄云天、诗书合璧、名震当世,是成语“难登大雅之堂”发源地。也因此孕育了续写资治通鉴的史学家李焘、清代蜀中三才子的文学家彭端淑等文人雅士,成就了丹棱人“雅致”的精神底色。

丹棱藏质感,有内外兼修的发展成色。近四年GDP年均增速7.5%、跑赢国省平均,2024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监测中位居第2,生动诠释体量不大、能量不小。同时以“绣花功夫”精雕城市,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森林城市、卫生县城,方寸间见品质、细微处显温度。

丹棱融城乡,有亦城亦乡的幸福实景。城乡设施同网同质,城乡收入比1.71:1,人均存款9.8万元,农民进城购房比超八成。一个形象的说法,丹棱农民有“两双鞋、两辆车、两套房”,即下地穿胶鞋、进城穿皮鞋,村里骑摩托、城里开轿车,乡下修洋房、城里买楼房。
读懂丹棱
我们“以小博大”,斗志昂扬
丹棱虽小,但我们于小中找差距、在干中破难题,追求把一件事情干到极致,书写“小县大作为”的奋进篇章。
丹棱不以人口少而自弃,我们精准兴产聚人,靠16万人口拼出大产业。

工业向新图强、追光逐绿
曾经丹棱传统产业占比超70%,我们聚力光伏+储能、低空+装备、食品+生物3条赛道,落地全国单体产能最大异质结电池片项目、国内面板激光修复龙头企业科韵激光,新能源新材料占比跃升至42%,跻身四川省唯一光伏新赛道,正打造全省首个异质结钙钛矿融创中心,让近2万人吃上了“工业饭”。

农业向新攀高、链式增值
神奇的北纬30°,让丹棱桔橙天生丽质,丹棱人40年如一日,致力种中国最好的晚熟柑橘。我们聚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带动果农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同步建设食品生物智造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华南农大,共建全省首个生物智造研究院,开发果、酒、米、茶多元价值,培育全国桔橙果酒第一品牌“果小酒”。

文旅向新出彩、引流聚势
丹棱毗邻都市、亦城亦乡,但却缺乏引流业态。我们把全域当景区、县城作窗口、乡镇为组团,建成老峨山萤光夜游等场景,举办四季山径赛等活动,摆出丰收节坝坝宴等美食,2024年吸引游客近200万人次。
丹棱不以面积小而自卑,我们聚力城乡一体,在449平方公里上推动大融合。

设施向全域延伸
我们将城乡落差点作为工作发力点,镇村通客车、乡村通物流均达100%,农村规模供水率96%,镇村天然气、5G网络全覆盖,宜居乡村达标率100%,“一元钱”垃圾治理、农房和村庄建设、厕污共治等经验全国推广,在和美乡村书写宜居生活。

服务向全民覆盖
我们深化教共体、医共体建设,推动初中进城、小学均衡、学前普惠,实现国家基本标准创建、达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中医馆覆盖率“四个100%”,让上学就医触手可及;构建“50+N”便民体系,创新“村小跑”服务机制,让群众少跑腿、更省心。

治理向全程贯通
我们把舞台搭在群众身边,首创“党群集中活动日”民主议事,50个“道德超市”以德换得,100个民间众筹院坝周周有活动,“五调融合”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丹棱不以承载弱而自轻,我们着力提能补短,让9平方公里县城成为大平台。

交通内畅外联
我们致力改变县城临边界、临国道、缘河建的犄角布局,梯次建设20公里绕城环线,拉开城市骨架,10公里南环线年内贯通,彻底解决货车穿城难题。全力推进成峨高速丹棱段、客货物流中心建设,加速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
要素全面升级
我们供水上提速“引玉入丹”、黑滩子水库重点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供电上投运首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一座220和110千伏变电站;供气上探明储量1000亿方、日产气300万方,8口气井稳定保供,让丹棱用水无忧、“能量”充足。

服务日趋完善
我们预留1000亩净地、46万平标准厂房,让好项目拿地即开工、拎包即入驻。探索最高120万元安家补贴,建设园区综合体,建成未来人才社区,“一站式”解决企业需求。当好“店小二”,10GW异质结电池、200天投产出片,以丹棱速度赢得企业点赞。
丹棱不以财力薄而自限,我们突出先行探路,用6亿元财政收入撬动大更新。

科学体检查短板
我们立足“西南农产品主产区小规模县城”定位,在48项共性指标基础上,增设2项特色指标,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脉,让体检不缺声音、贴合实际。
问题导向绘蓝图
我们聚焦数据采集、评估分析全过程,精准“画像”4个层面、5个方面、82项问题,编制城市更新规划,落实“1+5+12+X”整治方案,推动插花式建设转向系统性提能。
项目赋能促更新
我们紧扣体检谋项目、找资金,储备项目35个、总投资70亿元,近两年争取国省资金3.3亿元、增长50%,并以有限财政,联动资金20亿元,投向基建服务领域,实现“四两拨千斤”。
品味丹棱
我们“小县优城”,追求务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县城建设、枝叶关情,人民群众、切兹盼兹。我们围绕小而优,持续有机更新城市,让群众在处处细节里感受美好生活。

聚力优城宜人,让县城更具质感
把“人的需求”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通过强教育、精医疗,本科上线率年均增长5%,县医院在“国考”中稳居A档(全国前20%)。兴消费、聚人气,加快学府商圈等综合体建设,举办橘橙音乐会、橙BA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夜市日客流量1万人以上。惠民生、增活力,900余张床位解决养老忧愁,800个托位解决带娃难题,人均3.23平米体育场地满足运动需求。

聚力美城悦人,让生活满是惬意
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推进城市更新。通过优路网、畅其行,老城区道路“白改黑”,12公里干道“窄变宽”,让出行不绕、城市不堵。精改造、焕其颜,172个老小区蝶变新生,60公里空中“蛛网”整治还蓝,40公里燃气供水管网更新换代,4000个智能车位破解“停车难”,实现旧城焕新、幸福加码。治环境、舒其居,连通水系串起城市公园,街区见缝增绿,城市人均绿地16.8㎡、超国省平均,“亲水赏绿”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聚力润城育人,让文化充盈日常
坚持将“大雅底蕴”融入街头巷尾。通过活化文脉传承,深挖千年白塔等历史文化IP,植入“六公园三广场一街区”公共空间,赓续历史文脉,留住记忆乡愁。涵养文明风尚,创新“金唢呐”等10余个志愿品牌,柔性规范“车不让人”等陋习,让红马甲变成“流动风景线”。丰富文化供给,建成“四馆”并免费开放,推出17条研学线路,创新“乡村春晚”等群众活动,让文化能品读、可体验、共参与。
各位领导,推进县城建设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民生答卷。在一件件难题解决、一点点教训积累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新时代县城建设,在产业路径上,不能贪大求全,只有选准细分赛道,小县才能育出高质量发展“强引擎”;在城市更新上,不能复制粘贴,只有问需于民、投资于人,小县才能构筑宜居宜业“高品质”;在城乡融合上,不能虹吸乡村,只有一体共生共融,小县才能实现全域协同“无落差”;在建设投入上,不能坐等靠要,只有多方集聚资源,小县才能依靠有限财政撬动“大投入”。
下一步,丹棱县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本次会议部署,坚持“投资于人”理念,深化县城建设工作,加快打造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宜居县城,为西南丘陵农业县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丹棱样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