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功能障碍人群普遍存在出行不便的情况,辅助器具是保障其出行安全的得力工具。辅助器具通过提供功能代偿和环境适配,保障使用者在户外环境的安全和便利。
在户外环境中,基础辅助器具搭配不同的配件一起使用,可有效提升使用者户外出行的便利性,减轻陪伴亲属的负担,预防意外、二次损伤等状况发生。较为常见的出行辅具有助行器、手动轮椅及电动轮椅等,近期更新的一系列相关国家标准对出行辅具产品质量及安全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01助行器
作为最常见的出行移动辅具,助行器不止是肢体功能障碍者的好帮手,也深得下肢力量不足或行动不稳的老年人喜爱,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撑人体重量、维持身体平衡等助力。作为发展时间较早、技术成熟的辅具,助行器有着较为丰富的种类、齐备的功能,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求、出行环境不同,选用适合自身的产品。
助行器主要由一个框架、两个手柄,两个或四个轮子及四个支脚杆构成,多采用铝合金和高分子材料。四个支脚因明显增加支撑面积和支撑强度,故其承重、支撑效果优于拐杖及腋拐等基础型辅具。助行器的框体围绕人体左右正前,形成三个面、四个点的安全防护。
根据结构特点,助行器可分为框式助行器和轮式助行器等。
框式助行器↓
框式助行器为前后侧和左右两侧形成三边框架,通常不带脚轮(目前市场上有少量厂家也生产带脚轮的框式助行器),通过手柄和支脚提供支撑力,可细分为四脚框式助行器、差动框式助行器、阶梯框式助行器(少量带脚轮的框式助行器可分为框式两轮助行器和框式四轮助行器)。
●四脚框式助行器适用于上肢功能健全,肌力良好,但单侧下肢无力或功能障碍者。
●差动框式助行器的框架结构装配铰链,可两侧交替行进,是最接近正常步速的助行器。
●阶梯框式助行器设计有低位支撑扶手,借助低位支撑扶手,具有助起和助坐功能。
框式助行器稳定性较好,对平衡控制较差,身体易于发生倾斜的使用者,推荐使用框式助行器,在日常外出、康复训练中都能得到更好的安全保障。
轮式助行器↓
相对比而言,轮式助行器更加灵活,更适合户外环境使用。
非框式带脚轮的结构,便于通过双手操控推动前行,使用中脚轮不可离开地面,具备四个脚轮及制动装置,移动灵活,行进较快,适合下肢功能较好的老年人外出购物、散步使用。
轮式助行器也可分为两轮式、三轮式、四轮式等类型,部分配备座位、可以手闸制动、提供不同的辅助支撑功能等模式。轮式助行器普遍要求配备两个轮上驻车制动器,便于临时驻停。两轮助行器两前脚轮固定,后支脚具有防滑和摩擦的功能,易推进、方向性好,可推行前移,适用于上肢肌力不足,且不能抬起助行器前行的群体。
根据使用场景分类,轮式助行器分室内型和室外型。以室外使用的产品为例,其前轮直径应≥180毫米,且轮宽测量从地面向上5毫米内轮胎的最大尺寸≥22毫米,应配备在两个轮上操作的制动器。移动中,制动器应易于操控。带休息座椅的轮式助行器应有能与行车制动器结合的驻车制动装置,如需进行高度调节,不应需要使用额外工具。
拿到新的助行器,应先观察整体,各部件无明显毛刺、锐边及其他不明突起物,接触表面材料应不着色,支撑地面不异响,连接接触紧实牢固,把手不松动,脚轮运行顺畅灵活,定位销稳固牢靠,驻车装置正常驻车,支脚防滑、不吸水,能平稳接触地面,可顺利进行收纳,架体收起及打开顺畅无异响,可拆卸部位应牢固,不易脱落,可更换易清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助行器各活动部件要进行安全性检查,使用前确保活动部件配备防护装置,且防护装置无法用手拆卸,只能使用工具移除,日常要注意检查因机械磨损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另外,易于接触的孔洞、凹陷和部件间隙应当符合要求,防止手指、衣角发生卡陷及夹角。
02轮椅
轮椅是常用的出行辅具,常见的有手动轮椅、电动轮椅以及各类电动代步车等。在外出时,作为一个提供姿势支撑的移动座位系统,轮椅还可以搭配各种配件使用,如适合用户臀型的减压垫、肩胛带、可调节腿托、轮椅驱动轮护板、挡泥板、可固定的锁紧卡扣、充电器配件包以及晚间出行的照明灯等。配件的使用目的在于,让轮椅能够更加符合人体力学,充分考量使用者在户外环境的各种需要、在转移中的姿势固定,并考虑其关节活动度的受限影响、身体突然失去平衡的应急状态等。
手动轮椅↓
手动轮椅结构有车架、把手、靠背、扶手、椅座、刹车、手轮、脚轮、脚踏板等部件。两侧都有手闸,上下轮椅要刹闸,使轮椅固定,以防止发生跌倒或其他危险情况。不能踩脚踏板上下轮椅,在轮椅坐稳后,放平脚踏板,然后放脚,保证腿部舒适不倾斜。下轮椅要撩起脚踏板,踩在地面。保持适当的坐垫高度,对保持整体稳定性最为有利。遇到斜坡,可考虑倒着下坡,遇到台阶,踩住防倾杆,使前小轮撬起来上台阶。折叠或撑开时注意不要夹到手。
手动轮椅的质量可检查车架表面是否光滑,材料是否轻便坚固,车身上应有反光安全标识等方面。扶手、脚踏板、倾斜杆、把手套、把手等部件在正常外力作用下不应发生明显变形,部件的静载强度承受能力越强,使用过程中变形和破损的风险越低,从而保护使用者在正常使用中不会发生因部件断裂、变形导致的坠落、倾翻、摔倒等事故。部件之间的加工工艺,把手套内部可能因没有打胶而导致固定不牢,应在试用时尝试旋转、拉动,观察有没有滑动脱落。
电动轮椅↓
区别于手动轮椅车,电动轮椅利用电力驱动,可较大提升户外续航,适合长距离出行。电动轮椅的基础结构包括电源、电机、控制器等部件。电机提供动力源,通过操控装置控制电机驱动完成前进、后退、转向等运动。相比于手动轮椅车,电动轮椅车的活动范围更大、使用更为省力,越来越受到下肢力量不足的老年人、肢体功能障碍者喜爱,可很大程度提升其生活质量及参与社会活动的便捷性。
因为广泛使用锂电池,电动轮椅的质量安全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近期国家标准的更新,对电动轮椅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相关术语和型号命名原则、表面要求、装配要求、外形尺寸、质量、性能要求、动力和控制系统、坐/靠垫阻燃性、强度要求、气候要求、测试方法和检验规则以及说明书、文件、标识和包装等。新标准也明确分类了电动室内型、室外型、道路型和电动代步车。电动室外型是适合室外中距离行驶的电动轮椅,电动道路型是适合在普通道路上较远距离行驶的电动轮椅。
根据新的国家标准要求,综合使用需求和场景,电动轮椅的主要性能包括行驶操控、行驶平稳、越障能力、爬坡性能、续航能力、操控界面、乘坐便利、座椅舒适、轻便携带及安装维护便利等。
行驶操控是轮椅出行在户外,遇到不同路况路面,如平坦或颠簸、空阔或狭窄,直行或转弯的操控表现是否顺畅、乘坐是否舒适、越障是否平稳。电动轮椅具有较高底盘、较强的动力和较大的轮胎,能够适应多种户外复杂路况,如果再配备防后倾轮和安全带,可进一步确保上坡过坎时的安全性。遇到坡面,不同轮椅爬坡性能不同,上坡能力也有限,要根据实地情况考虑,切勿盲目冲坡,以免发生危险。
户外出行,电动轮椅的续航能力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更好的电池容量,可以支撑更长的出行时间。锂电池在相同容量下重量更轻、体积更小、更为耐用。如果需要且电池体积相对较小,可考虑携带充电器及备用电池。在熟悉轮椅基础操作的情况下,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厂家的专业指导下,对轮椅进行一些实用配件的配套安装,如夜间照明灯等。
轮椅靠背、坐垫和扶手共同组成基本的座位系统,即姿势支撑系统,起到纠正或调节躯体姿态的作用。根据使用者自身情况,如骨盆和躯干是否灵活等,决定靠背和坐垫的选择,以及是否需要配置肩胛带、头托以及额外的扶手支撑。
以坐垫为例,坐垫结构与功能性密切相关,直接关系轮椅的使用感受。常见的坐垫如模塑坐垫,通常根据人体臀部形状塑形,可有针对性地缓解危险部位压力。波状垫汇聚压力于相对安全的人体部位,减轻坐骨结节、骶骨、尾椎骨和大转子等部位的压力。根据人体工程学,划分出坐骨释放区、转子支架、会阴释放区、坐骨前横杆、膝关节挡板及大腿释放区等。气垫和水垫等结构的坐垫可分散流质均匀分布压力,更好地适应臀部形状,缺点是可能会出现渗漏,选购时要注意其密封性。流质坐垫宜选用分段结构设计,隔间独立组成,可提供更好的姿势稳定性。
户外出行,对肢体功能障碍者是普遍的挑战,选用适合的出行辅具,搭配安全可靠的配件装置,可有效帮助使用者克服户外出行的困难。不同于相对洁净安稳的居家环境,户外环境对出行辅助器具的质量也有更高要求,日常要注意维护保养,经常清洁清理,易损配件应定期检查更换。轮椅使用频次较高的部位为大小轮、手闸、脚踏板等,尤其要经常关注轮胎状态,尽量在平滑的路面使用,减少坑洼道路造成的轮胎磨损,充气轮的气量要适中,过足或亏气都会造成轮胎易磨损。
手闸也是使用频繁的部件,应注意螺丝是否紧固,如果螺丝松动,会造成手闸失灵不起作用,可能导致摔伤。在使用中如果发生摇晃异响,要第一时间停车检查,切勿在户外环境危险行驶,如无法自行解决,要及时联系厂家进行维修。轮椅长时间不使用应断电放置,轴承使用半年左右,可适当加入机油,使磨合更润滑,使用寿命更长。电动轮椅清洁时用沾水软布进行擦拭,避免使用清洁剂等化学试剂,使用中如遇雨淋水浸,要及时擦拭干净。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