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怕燃烧,我们不怕白热化,我们不怕烫着哪里,我们的手不能发抖啊!”“工龄”20年的收音机一直重复播放《大决战》,而爷爷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听,嘴里不时嘟囔:“那场战争太惨烈了,英子啊,你要记住现在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80年代出生的我,没有在妈妈的童话故事中长大,却在爷爷的故事中一遍遍被洗礼。那些用生命谱写的壮烈场面,是陪伴我成长的精神食粮,更是爷爷一辈子珍藏的宝贵财富。
20世纪30年代,社会动荡、战火纷飞,爷爷的父亲被土匪杀害,不到十岁的爷爷便要挑起生活的重担。而土匪横行,爷爷辛苦的劳作成果被一次次洗劫一空,那个时候,参加革命的种子在他的身上萌芽。
1947年,19岁的爷爷同村里的青年一起踏上了革命之路,别人问他害不害怕,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
进入部队,爷爷有幸成为了刘伯承元帅的部下,从一个只会挥舞镰刀和锄头的农民,成长为手握钢枪冲锋在前的中原野战军战士,参加了解放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淮海战役。
他回忆时说,第一战就是淮海战役,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他第一次拿着枪与敌人正面对决,心里还是挺紧张的,但是到了战场就什么都不怕了,只要听到冲锋号就往前冲,前面的人倒下了,他就补上去。
爷爷在枪林弹雨中经历了1800多个日夜,目睹了无数战友倒在自己身边,血肉横飞。我曾不止一次好奇地问爷爷,在那样的战场上你害怕吗?他说,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没有时间去思考怕还是不怕,只知道往前冲,打赢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他还说,战场上,他能叫出名字的战士寥寥无几,日夜行军打战,没有时间交流,不知道周围倒下的战士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刚叫得出名字的战友下一刻就倒在了你面前,战争真的太激烈。所以那个时候,他们只有一个名字——“解放军”。
淮海战役后,爷爷相继参加了渡江战役、西南战役。
踏上战场便是九死一生,谁也不知道还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离别往往意味着永别。5年后,爷爷活着出现在家人面前时,一家人抱着哭成了泪人。
爷爷总说,他这辈子值了,想想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没能向家人、朋友告一次别,没机会穿一件好衣服,甚至没能吃上一顿饱饭,就这样倒在了战场上,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有幸看到了新中国的太阳,享受到了新中国的幸福生活,他很知足,很感激。
步入老年后,双目失明的爷爷最爱的是他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收音机放得最多的是他那个年代的故事,一段嘹亮的冲锋号能让他哼唱半天。我曾想过把收音机换成音响,但爷爷拒绝了,说,收音机挺好,不要浪费那个钱。或许,那些用生命镌刻的记忆早已刻入骨髓,融入血液,即使看不见他依然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热血,用什么听已然不重要。
红色血液在爷爷身上扎根,爷爷一直鼓励身边的亲戚朋友参军。爸爸在爷爷的影响下参军入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当了一辈子的村干部。而我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去守护爷爷们奋斗得来的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