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廉政瞭望》杂志聚焦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丹棱县村级纪检监督员的变化.
罗潇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个纪检小组的成员还有“能当官儿的一天”。
2年前,乡镇纪委书记找到他并表示希望他能够加入纪检小组。罗潇觉得既然书记开了口,自己作为党员,“理应接受这份工作。”
随着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涉改的村和社区的纪检小组被纪委书记(委员)所取代,罗潇这个兼职的纪检小组成员“摇身一变”,成了丹棱县仁美镇双桥社区的专职纪委书记。
“变化有点大,我还在调整自己的状态。”罗潇直言。
从“一年2000多”到“一个月2000多”
罗潇说,先是待遇变化,“这个数字变化,很具体”。
丹棱县纪委常委黄雪琼告诉记者,以前纪检小组都是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以外党员担任的,有1个组长和2个成员。“组长一年能拿到2400元的补贴,其他成员则是1800元。改革后,纪委书记(纪检委员)一个月能拿到的工资和过去一年差不多。”
虽然拨给基层监督人员的工资多了,但黄雪琼觉得这笔钱真正花在了刀刃儿上。
“过去,不少纪检小组存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因纪检小组成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监督效果也不明显。”
记者了解到,罗潇之前所在的纪检小组就存在黄雪琼口中的“窘境”。组长是个60多岁的老党员,另一个成员常年在外地打工。“他们都不管事,我也就懒得管。”罗潇说。
但薪酬上的飞跃,直观地“刺激”了基层纪检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由兼职变成专职,实实在在的补贴拿到手里,罗潇觉得“一切都变了”——“工作起来特别有动力。心里总想着要干事儿,才对得起拿到手上的工资。”
从“该不该管?”到“管!”
从兼职转换成专职,现任丹棱县杨场镇何场社区纪委书记何艾林觉得,自己说话更硬气了。
“以前,对于村里的事情,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不该说、不该管。”何艾林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剖路,要安下水管。按理说,应该“四议两公开”,“可纪检小组只在最后验收的时候,被叫去‘走了个过场’,前期的决策压根儿没有我们的事”。
除了不属于常职干部,黄雪琼告诉记者,许多村级纪检小组没能参与诸多村务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的补贴少,年龄也普遍偏大,一些村干部不好意思一直麻烦他们”。
改革之后,丹棱县各乡镇对各个村(社区)纪委书记(纪检委员),都设有目标考核任务。作为有待遇、有职位的常职干部,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参与到村务中去,同时还有乡镇纪委不定期进行培训和年终考核。
谈及此,丹棱县仁美镇纪委书记刘春先告诉记者:“在改革之前,我们去一些村里询问工作情况,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但现在,因为专职纪委书记(兼职纪检委员)的设立,基层的许多工作都变得更透明、公开。”
从“52.9”到“41”
从“被动”到“主动”
“现在,所有涉及村建制改革的村级纪委书记(纪检委员),都已经配齐了。其他的村,会在明年换届时进行调整。”说到目前全县50个村(社区)的纪委书记(纪检委员),黄雪琼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年轻”。
“村(社区)纪委书记(纪检委员)的平均年龄从以前的52.9岁降到了41岁,35岁以下的接近40%。”黄雪琼告诉记者,“丹棱县纪委有意识地选择学习能力更强的年轻人担任村(社区)的纪委书记(纪检委员)。因为他们是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的第一步。”
作为纪检监察工作在最基层的“探头”,这一次工作由“兼”到“专”,待遇由“低”变“高”的“新升级”,无疑是一场村级纪检监督员的先“破”后“立”,“立”的是村级纪检监督员的信心,也是要“全覆盖”“无死角”开展基层监督工作的决心。